因为贫困,因为缺水,中国大多数地方习以为常的自来水,在凉山的历史上曾是稀罕物。这里的村民因此掌握了一套“成熟高效”的用水流程:洗脸的水用来浇菜,洗菜的水用来喂猪,尽量少洗澡,衣服要趁着水量大的日子拿到水潭去洗……放在脱贫攻坚的大视野下,凉山州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度是“难中之难”。
---------------
彝族妇女侯尔哈没有想到,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用水方式,会在她这一代终结。
过去她住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官地镇的山上,家里用水要从1公里之外的小水潭背回来,辛辛苦苦背来的水常常舍不得用。
如今,她一家人住在配套设施完备的小区,只需要拧开龙头,清冽的自来水就会流出来。
因为贫困,因为缺水,中国大多数地方习以为常的自来水,在凉山的历史上曾经是稀罕物。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事关民生福祉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被列为“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展开了全力攻坚。
不能忘记缺水的苦日子
如今,侯尔哈已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生活了3年,家里通了自来水,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但缺水的记忆仍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
“全靠背。”搬迁之前,侯尔哈生活在盐源县官地镇和坪村8组,周边30多户村民的用水来自1公里之外的小水潭,那是在一段山沟里挖出来的蓄水池。侯尔哈也不清楚那口水潭存在了多久,只知道那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唯一水源地。
因为缺水,村民们掌握了一套“成熟高效”的用水流程:洗脸的水用来浇菜,洗菜的水用来喂猪,尽量少洗澡,衣服要趁着水量大的日子拿到水潭去洗……
作为女士,侯尔哈不好意思详聊自己在缺水日子里的个人生活细节。不过,她的邻居毛巫力不介意这些。“不洗澡,不洗澡。”这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又是摇头又是摆手,强调洗澡在过去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就连洗脸也不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毛巫力说,很多人四五天才洗一次脸。“这样做都是为了省水。”
在凉山,缺水是普遍的。很多地方别说生产生活用水了,仅有的水源能保障人们“生存用水”就不错了。
在盐源县棉桠乡一碗水村,当地几十户人家的“生存用水”就靠一口小池子。储水就一碗那么多,因此有了“一碗水”的地名。枯水期时,有人甚至凌晨去池子舀水,以避开用水高峰期。
为了让年轻人不忘缺水的苦日子,年12月,“一碗水”所在的狐狸洞村和塘泥湾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时,当地决定给新村取名叫“一碗水村”。“希望年轻一代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棉桠乡党委书记罗洪珊瑚说。
脱贫攻坚行动启动以来,老百姓缺水的切身苦楚,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