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你能听见高原上穿透太阳的高腔,在这里你能看到火把节在恒古大地上欢腾的模样,在这里你能看到古老的梦在飞翔......”嘴里哼着《大凉山》,手里拿着“笔、本、棍”,江阳区况场街道援彝干部张平行走在盐源县树河镇的乡间道路上。
今天,正好是他加入第三批省内对口帮扶工作队,挂任凉山州盐源县树河镇党委副书记一年。“请党工委办事处放心,请各位领导和同事放心,无论前面的道路多么艰难,无论工作环境多么艰苦,一定完成援彝工作任务!”在况场街道全街干部大会上的表态发言成为张平的工作信念。近一年来,他和挂职单位的党员干部、同志们一起,扎根大凉山深处,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信念和担当唱响民族团结之歌。
盐源县树河镇,位于雅砻江畔,全镇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7.23%,有彝、汉、傈僳等民族,盛产核桃和青花椒。“刚来的时侯确实不习惯,人生地不熟的,但树河的领导同志们很好,群众很淳朴,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仅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张平就结合护林防火、参加党建月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专项检查和主题活动,全覆盖走访了辖区内10个村,深入了解了各村的组织建设、人口结构、民族分布、脱贫成效、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为今后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遇到的第一个硬骨头就是开展防返贫致贫监测大排查工作,虽然在江阳也参与了脱贫攻坚工作,但那时只是一个帮扶干部,工作都是按照统一安排开展的,但是在盐源县树河镇不一样了。”张平说。根据党委分工,张平分管乡村振兴,而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又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
“我是新手,各村(社区)招聘的乡村振兴专干也是新手,各类政策都不了解,只有我先搞明白了,才能教他们开展工作”。各村的脱贫户是多少,每户的脱贫人口有多少,都享受过什么政策,“两不愁三保障”等基本情况先摸清楚、建台账。在组织召开的第一次乡村振兴专干例会上,张平对脱贫攻坚细化了工作任务,并组织全镇村组干部围绕群众住房、医疗、教育、饮水、收入等情况,对所有农户常态化开展摸排监测。
张平积极争取了江阳区对口帮扶资金4万元,实施乌鸡养殖“以奖代补”,购买鸡苗余只,免费发放给全镇的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帮扶对象涉及农户90余户余人;紧接着又争取了江阳区对口帮扶资金10万元,对甘塘大堰进行维修,解决了甘塘片区4个村余户余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年8月,树河镇连下暴雨,极有可能造成山体泥石流滑坡,张平包保的麦地村因降雨量大,两个地灾点随时都会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只要有预警,就要组织群众撤离出来。”张平说。刚开始,地灾点的群众不愿撤离,认为他们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从来没有发生过地质灾害,镇村干部是小题大做、杞人忧天。张平没有办法,就和麦地村党总支书记张云东一起挨家挨户做群众的工作。经过两人逐一走访耐心地做工作,麦地村山窝凼和大沟口两处地灾点的群众在接预警通知后,全部主动撤离避险,整个汛期无一人伤亡,也没有造成任何的财产损失。
“想尽一切办法,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这两条底线必须守住。”在年3月12日树河镇麦地村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会上,包村组长张平对村组干部多次强调。凉山州地广人稀,森林覆盖率高,近几年火情火灾频发,仅麦地村就有.2平方公里,相当于江阳区两个镇街的面积,作为麦地村的包村组长,张平倍感压力山大。如何防?谁来防?这是摆在镇村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实地走访,他和村组干部一起研判麦地村的防火形势,认为光靠村组干部和巡山护林员、火情初期处置小组成员是不够的,必须要全民动员起来,才能筑牢森林防火的防线。为此,他和村组干部从修建护林防火通道到木椤子水池加水,从清理五周五缘到特殊人群监管,从入户宣传到组织实战演练都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年3月下旬到4月中旬,是盐源县森林防火高火险期,为了把森林防火工作抓实抓细,张平干脆卷上被褥直接住到村办公室蹲点,一蹲就是近一个月。偶尔抽空回镇上洗澡洗衣服,其他时间都吃住在村上。“这样我要放心些,一是可以有更多机会跟群众接触,宣传好护林防火;二是万一发生点意外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有人跟他开玩笑说,张书记你晒黑了。他却笑着跟别人说,只要能把山守住,把火管住,确保安全,哪怕是晒脱一层皮也值得。
在做好中心工作的同时,他和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员还不忘发挥好自身优势,抓好干部队伍的传帮带。“文稿起草、报表质量都会影响工作进度,大家要发挥好优势,对所驻村的干部进行帮带,帮助他们规范日常工作,提升工作质量。”在帮扶工作队的例会上,张平对帮扶工作队员提了这个要求。为了提高效率,他和帮扶工作队员采用帮扶队长带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帮扶队员带村组干部的模式,着重从工作思路、文稿起草、会务筹办、业务报表、系统管理等方面进行帮带,努力留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为什么要来援彝?来了要做什么?其中的答案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张平说,“现在时间基本过半了,我们要更加珍惜接下来援彝的时间,和当地的干部一起,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共同抒写出一首民族团结的赞歌,这样才能问心无愧、不虚此行!”
(江阳区况场街道马潇潇供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