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4790119.html

年《边屯文化》第2期封面和目录(插图)

澜沧卫城是边屯文化的历史框架

两汉前后,永胜一带的部族已从游牧发展为农耕,军事、农业、贸易、冶铸等活动已有相当规模。南诏时期,从青海、川藏结合部、滇西等地迁移来了许多部族,如僰、寻丁、阿昌、罗落、"施顺二部"、傈僳等,构成了当地居民的多元成分。明初,朱元璋采取"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调派大量军户、民户到永胜屯田戍边,因此,永胜的多数汉族的家谱都称祖先是"洪武调卫"来的。

郡县的设置,与当时当地民族、人口、社会制度、自然地理、经济条件、军事斗争有着直接关系,各个时期的设置不同,形式也不一样。具有两千多年农耕文明史、多民族杂居的永胜县,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永胜为遂久县地,属越嶲郡;蜀汉建兴三年(年)改属云南郡。唐贞元十一年(年),南诏置北方赕。两宋大理国时设善巨郡。元至元十七年(年)称北胜州,元至元二十四年(年)升为北胜府。明洪武十七年(年),降府为州。明洪武二十九年(年),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正统六年(年),升北胜为直隶州。清康熙三十一年(年),升为永北府,乾隆三十二年(年),降为永北直隶厅。年再降为永北县,年更名为永胜县。

明代设置的澜沧卫,在永胜的边屯文化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现在的永胜县城,历史记载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年),当时系云南布政使司及云南都指挥使司推行"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的要地,是统辖北胜、永宁、蒗蕖等州军民,控制金沙江、澜沧江上游土司的"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治所,故名澜沧卫城。该城周围五里三分,高一丈六尺,全用砖石砌成;设四门,门上有楼,城脚有河,通四濠,是滇西北历史悠久、规模最大、街道整齐、设备完善的古城,历代均为永北(永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该城的名称也有不同,如北胜州城、永北府城、永北直隶厅城等。据相关记载,澜沧卫城的建设是仿长安城的样式,棋盘格局,四道城门,五纵六横,有十字街、钟鼓楼、辕门(据说辕门代表中央权威)和大小教场。这座城在后来曾屡遭兵戎,但一直保存下来。今天,古城换新颜,但整座城的棋盘格局依然存在。

民族融合是边屯文化的重要前提

永胜"他留人"是民族融合的一个极好证据。他留山是历史上永胜通往巴蜀的必经之地,也是马帮从县城出发刚好一站路程的宿营之地。在他留山半坡,历史上曾有一座他留古城堡,既是驿站又是一个战略要塞。他留人除语言属彝语支系(与小凉山的彝族语言也不太相通)外,生活习俗、文化遗存等则不大相同,他们代代相传,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洪武调卫"来的。对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留"营盘村墓群"可以成为佐证。

根据他留山的墓碑、族谱、传说记载,他留人应为"洪武调卫"迁徙而来的一支军民,来时是户伍,曾游牧或游耕于南至永胜县程海湖周边,北至宁蒗县战河,东至四川两盐(盐边、盐源县),西至永胜县城北他尔波忍峰(又名他鲁补子山,意为他留人的放羊山)的广阔地域内,明朝初期与洪武调卫的中原汉族将士一道参与修筑澜沧卫城,曾居住在永胜县城关坝南华乡柳树塘一带。他留古城堡一度曾是滇川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达到极盛,建有10余条街道,集政治、交通、经贸、军事、文教于一体。康熙时"驻左营马步战守兵二十名",雍正年间建"他留义学馆",乾隆时号为"他留夷,他留村",道光时号"他留古道",咸丰时设他留酋长为千户长。因清咸丰、同治年间(约年)战乱,他留古城堡被毁,他留人四处逃散,最终散居他留山等地。

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他留人的史料是明正德《云南志》中所附的地图,记载为"他鲁",推测为因族名而为地名,但在书中未见其他相关记载。在以后的明代云南方志的地图中仍可见到"他鲁"一词出现,但仍不见其他记载。永胜县仅存的两部古代地方志书乾隆《永北府志》、《永北直隶厅志》中有"他留夷,他留村"等相关零碎记载,无具体内容。

据北京大学教授宋豫秦等专家学者考证,他留人民族构成中包含有明朝"洪武调卫"而来的中原汉族将士成分,据他留坟林碑文记载这些汉族主要来自"湖广、江西、三淮"等地,其余大部分成分为土著,应为当时来到这里的汉族士兵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的后裔,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少数民族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他留人至今在饮食、服饰、住宅、祭祀、婚俗、宗教、丧葬等方面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文化习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