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谦卑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既无拿破仑的英名,也没有那些丰功伟绩。可是把这种人的品德解析一番,连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也将黯然失色。
——捷克作家哈谢克摘自《无名英雄》
革命人热血永不凉
走进第一代监狱民警高德胜的创业岁月
年8月2日,在高德胜去世41年后,我拨通了高德胜女儿的电话。在说明事情的原委后,电话那头的声音顿了顿,停了一会儿,然后有轻轻的抽泣声通过听筒传了过来。“我没有想到,我父亲走了40多年,国家还记得他,监狱系统还有人提及他,还有人会追问他的故事。”
可是关于父亲高德胜,她却没有什么具体的记忆。在二女儿高成蓉心中,父亲就是那个:听说家里有这么一个人,但是自己却没有怎么见过的人。要么就不回家,要么就是天黑后回来,天不亮就走了,像飘在家里的一阵风。
五弟出生的时候,父亲不在身边,八岁的她半夜出门找邻居过来帮妈妈接生,那夜晚的黑和自己的恐惧,直到现在都刻骨铭心。而六妹出生的时候,爸爸依然没在身边,她被邻居从窗户塞进去开门,让邻居进门帮忙接生。
还有一次小妹妹发烧了,四十度高烧不退,母亲哭着背着孩子去办公室找正在开会的父亲,父亲却把母亲大骂一顿:“娃儿发烧了你找医生呀,我这么忙,你找我干什么?”
小小的高成蓉跟在哭泣的母亲后面,在大凉山盐源县的大山里深刻地感受到了父亲的“无情”,却怎么也想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
而这答案,或许只有高德胜知道吧!
第一次创业
深山里刨出了水银
成为监狱警察之前,高德胜是山西临县公安局的一名公安民警,在这之前,他是一名八路军战士。年,高德胜跟着南下的队伍一起历经两个多月的行程,来到了四川,成为四川劳改战线的一名“新兵”。
年初,大跃进工作开始了,四川省公安厅劳改局为开辟新的劳改基地,决定在凉山州盐源县金河乡建立一支劳改队,开采承矿,冶炼水银。年2月28日,以四川省公安厅劳改局组织科科长高德胜为组长的建矿工作组带领12名干部,21名就业人员坐上汽车从成都到西昌。
从此,这个来自山西的战士就与大凉山这方土地建立了血肉相连的生死联系,并将自己的生命也献给了这方异乡的土地。
年的2月,大凉山的天气还没有转暖,冷风烈烈中,工作组到达西昌后,进盐源不通公路,高德胜带着工作队急行军三天,于3月10日抵达盐源县金河乡。在荒芜人烟的深山中,第一代监狱人带着四个简易帐篷、五把铁锤、两根撬棍自力更生开启了开荒建狱的伟大征程。
这一年,高德胜带着这一群人,在盐源的深山里,开挖矿区两个、修建简易住房、修筑公路、开荒种地、修冶炼高炉、电站……在高德胜的带领下,监狱警察白天与罪犯同劳动,晚上继续开展罪犯管理教育工作,经常忙到半夜三四点还在挑灯夜战。这一时期的罪犯大多都是反革命罪犯,改造难度大,改造环境艰苦,通过劳动改造,让罪犯转变了思想,大部分成为了守法的社会建设者。
而在这一年,高德胜带队建立的这个矿正式被命名为四川省地方国营盐源水银矿,高德胜被任命为矿长。他的妻儿也从成都来到了盐源,成为了第一代监狱警察最坚强的后盾,其子女也是监狱事业发展史上做出牺牲奉献的监狱二代。
第二次创业
高山上开出稻花香
年5月,四川省劳改局决定,盐源水银矿停止冶炼水银,转为农业生产。作为监狱警察,高德胜开始了与土地打交道的日子。
这一年,高德胜带着水银矿的全体人员,在盐源长麻地、竹山沟、东山、西山、小高山等地开荒余亩,种粮种菜。而他经常半夜打着火把和罪犯一起在山上开沟挖地,老战友张荣富说:“驻地的部队多次找到我们,要他注意安全问题,他那样不顾自身安危劳动,非常危险。”可是固执又事业心重的高德胜哪里停得下来,坐得住嘛,经常不顾劝导坚持带头干。
年2月,农垦部、公安部、总后勤部决定将军垦农场移交给盐源水银矿,于2月7日移交完毕。同年2月,将甘洛农场撤销,合并到盐源水银矿。年2月25日,盐源水银矿正式更名为四川省地方国营盐源农牧场。
高德胜毅然放弃了回到省局的机会,果断的选择留了下来,此刻的他,正雄心勃勃:“盐源机耕农场的土地非常广阔,几十万亩,我走过全国很多地方,都没有见过,如果我们给他搞起来,肯定能算全国第一。”土地广阔可是全年缺水,机耕农场上连人畜饮水都没有办法保证,哪有水源来保证农业生产……当时面临重重困难。
高德胜决定将修水库作为劳改队的头等大事来抓,设计了一号水库施工方案,开始大修水库水渠,至70年代,先后在盐源二道沟、古柏等地修建了水库十座,总容量达到.4平方厘米,修建引水渠6条,近80公里。
在大修水利的同时改田改土、试种水稻作为第二个目标。他们在盐源的高山上开辟了0亩水田,时任的省委领导来视察之后赞不绝口,不敢相信他们能在高山上改出水田,种出了水稻。
而这个阶段,也就是女儿高成蓉记忆中,父亲总是不在家的时候,也就是父亲“最无情”的时候。这时候的高德胜,白天晚上地忙着修水库、忙着改田种地、忙着建水渠、忙着种果树、忙着教育改造罪犯,哪有时间管家庭。
而高德胜在修水库的大山里与罪犯同吃同住推鸡公车的画面却一直留在了战友张荣富记忆中。
第三次创业
高原上长出新希望
高德胜的力气似乎永远也使不完,在改地垦田开荒种地的同时,开始打上了经济作物的主意。年起开始试种果树,他认为,这样既能培养罪犯的生产技能,为罪犯回归谋出路,又能为监狱的正常发展找渠道。
而盐源农牧场的果树实验也为后来盐源县大力发展苹果种植打下了实践基础,盐源农牧场在后期大面积种植苹果,配置技术人员,教授当地农民种植技术,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而他们修建起的水库和水渠至今仍在投入使用,依然造福当地百姓,为盐源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罪犯在这样的劳动改造中,也学到了一些果树种植、建筑修建等劳动技能,成为了守法的劳动者。
年,高德胜因为身体不舒服被同事从队上送回家,突发的脑溢血击倒了这个从来没有停下的革命者。而紧随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更是从身心上给予他最沉重的打击和折磨。他被批斗,挂粪桶、被戴高帽子、打得一身血、泼得一身墨,浑身是伤,医院还被继续批斗……
可是,就算是这样,在他被平反后,他身体有伤,依然拄着拐杖走到修水库、建水渠的现场去看看,去指导,去忙着监管工作。一个战士的身影,拄着拐杖高一步矮一步地走在盐源农牧场的情景至今仍然留在老一辈盐源监狱人心中,成为他们心中最难以忘怀也是最动心的画面。
作为父亲,他活在儿女的遗憾里,遗憾他的人生没有享过一天福,遗憾如果当时不是他一腔孤勇要来盐源,他或许也不会劳累成疾这么早过世、家人或许会在成都过上另外一种生活,不会像现在这样,孩子们随他进了大山,没有好的受教育机会,亦没有更好的未来……
而很多老同事都还记得,高德胜虽然是党委书记,场长,但是妻子没有工作、子女众多,经济非常困难,有时候揭不开锅了,妻子悄悄给邻居借钱来维持家用,高德胜却没有利用过自己职权,为这个家庭谋过任何私利。
以拓荒者的名义铭记他
在老战友林高明的评价里,高德胜是那个对党忠诚老实、一腔热血、事业心强人,而老同事张荣富的评价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吃得苦,认真踏实,非常艰苦朴素,没得架子。在盐源当地很有威信,老百姓家里吵架了都要来找他去调解。”
年高德胜利去世的时候,在西昌和盐源举行了两次追悼会,当时的省劳改局领导、西昌地区的领导、盐源县的各级干部群众很多人到场来送别他。
时任四川省劳改局领导专程赶赴现场致悼词,没念几句,就哭得念不下去,换了七八个人才把悼词读完,追悼会哭成了海洋,这个追悼会也给他的孩子们一个至今仍然不会忘记的安慰:
他们的父亲,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在最艰苦的环境里,吃了无数苦,奉献了一辈子后,人们以对待英雄的礼仪来送他回归故土!
在高德胜的监狱警察生涯中,改造了上千名罪犯,建了一个水银矿,开垦了上万亩土地,修了数不清的路,建了几座水库,种了数不清的树,走了几万里的路……
当一辈子警察,一生都在大地上奔波,和大山相伴,和土地打交道,像一粒尘土,最后连一张工作照都不曾留下……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到死都还对工作念念不忘,背井离乡的酸和刻骨的文革打击却并没有磨灭他对这份事业的忠诚和对党的爱……
作为一名监狱警察,他将生命献给这片土地,献给了这份事业,而这片土地,这份事业将永远以拓荒者、开创者的名义铭记他,铭记他开荒建狱的丰功伟绩,铭记他默默奉献革命精神,铭记他奉献一生的无悔情怀。
致敬英雄岁月
文版/小龙女
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