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视界

大凉山上幸福水

金河镇钱家湾社区,正在洗菜的群众沙日伍莫与邻居马立索莫高兴地聊起安置点集中供水带来的喜人变化。

本报记者李先明摄

在水利部指导下,通过省、州、县水利部门联合攻坚,四川省今年啃下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在现行标准下全面解决了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广大彝族群众用上了安全水、幸福水,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请看《水视界》摄影专题报道《大凉山上幸福水》。

□中国水利报记者李先明樊弋滋何骐蒋文通讯员唐家琦

“以前每个月洗一次澡就不错了,现在每天都能洗一次!哈哈哈……”24岁的马立索莫,聊起家中的自来水,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每天都能洗一次澡!”

本报记者李先明摄

走进马立索莫居住的金河镇钱家湾社区,一群彝族老人或拿着一杆旱烟枪,或编织着彝族帽,或聊着天,好不悠然自得。

钱家湾社区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金河镇的贫困人口大型集中安置点,户人从5个乡镇迁入于此。

凉山州盐源县脱贫攻坚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金河镇钱家湾社区

叶昌云摄

“我们从官地镇搬过来,之前住在山上都是自己找水源接水管,现在干净的自来水直接入户,方便多了!”对于马立索莫来说,吃水方式的转变,让自己的生活大变样。

金河水厂鸟瞰

叶昌云摄

两年前,盐源县统筹规划,投资万元,用可靠稳定的山泉水作为水源,建起了供水规模达立方米每天的金河集中供水站,让当地群众用上了放心水。

盐源县下游乡龙泉村供水站向家龙塘取水口

缪宜江摄

按照总体规划,金河集中供水站可满足2.5万人的用水需求。除了钱家湾社区,它还解决了学校、医院近人的用水问题。

金河站九年制学校七年级四班的孩子们面对镜头毫不掩饰饮用水改善带来的喜悦

本报记者李先明摄

午饭过后,金河镇九年制学校的洗碗池边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有些孩子用自来水洗完手中的不锈钢饭碗,习惯性地再接满满一碗水,用勺子舀着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金河镇九年制学校的学生们喝上了清甜水

王建春摄

金河镇九年制学校自年9月搬迁至现址以来,经历了无水源,有水源但水质差、水价贵,水量足、水质好、水价低的三级跨越,也让全校师生切实感受到了吃水用水的幸福升级。

午饭过后,金河镇九年制学校学生用自来水洗碗

本报记者李先明摄

“2.4元一吨的水费,你们觉得贵吗?”

“不贵,现在用水方便了,水质也有保证了,我们都愿意交。”

在马立索莫看来,既方便又安全的自来水比每个月几十元的水费更为重要。目前,在盐源县,每家每户都安装上了水表,水费计量更精准了,群众的节水意识也明显增强。

四川省水利厅综合帮扶干部、盐源县水利局副局长马进(右二)与钱家湾社区群众交流用水情况

本报记者李先明摄

年,盐源县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面清零。之后更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护,进一步构建以水养水的良性机制。盐源县根据供水工程位置、覆盖人口、水源状况、供水规模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分类确定管理模式。像金河集中供水站这种千吨万人大型供水站,交由自来水公司实行专业化运营管理,每天安排专人进行维修检查。

在盐源县下海乡,龙泉供水站作为千人以上万人以下供水工程,主要负责解决下海乡下海村、龙泉村共计户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年下半年,该工程交由下海乡负责后期运行管理。

龙泉供水站管护人员正在给站内净水器加药装置配药

本报记者蒋文摄

记者看到,龙泉供水站站房墙壁上,工程概况、管理制度、一体化全自动净水器设备操作使用说明等各项内容都清晰张贴,一目了然。龙泉村党支部书记李加禄,承担着龙泉供水站日常运行的职责。他和供水站其他5名职工对站房一体化全自动净水器设备操作,已经是熟门熟路。

金河集中供水站管理人员安小虎正在维修水厂供水设施

本报记者李先明摄

“以前我们的水壶里水垢厚得很,现在都没有了!”龙泉村村民张利荣说。

龙泉村村民张利荣:“以前我们的水壶里水垢厚得很,现在都没有了!”

本报记者蒋文摄

在盐源县,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全面解决,而当地群众更是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我们现在正准备打造金河温泉康养小镇,届时镇总人口将达到2.5万人,用水问题亟待解决,而金河集中供水站就将成为助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四川省水利厅综合帮扶干部、盐源县水利局副局长马进说。

大凉山通上自来水,老百姓日子像蜜甜。让我们随着摄影镜头一起来感受大凉山上的幸福水吧。

钱家湾社区的彝族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李先明摄

来源

中国水利报年11月18日三版

编辑

罗景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