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年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长宁地震震中位置图截至6月18日10时整,共记录到2.0级及以上余震62次,其中5.0-5.9级2次,4.0-4.9级3次,3.0-3.9级10次,2.0-2.9级47次,目前最大余震5.3级。长宁地震余震分布图长宁地震有感范围图这次地震属于中强地震,地震有感范围大,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都感到这次地震。6.0级地震是什么概念?此外在地震灾害中“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危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因此我们看到的地震信息常有震级、震源、深度等信息。长宁地震仪器烈度图这次地震烈度也较高,据四川省地震局的仪器烈度图,震中地区烈度可达8度,相当一部分地区可达7度,因此造成震中地区有较大破坏和人员伤亡。四川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是我国地震多发区之一。那么我国地震多发区都在哪儿?地球上地震发生的地方是不均匀的,地球上有两大地震带,一个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另一个是欧洲地中海到南亚的地震带,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地震带上。另外在板块内部也有几个地震活动区那就是北美洛基山区,中国蒙古大三角区,伊朗地区和南欧地区。这些地区地震活动比其它地方要强得多,全世界大地震几乎都发生在这些地区。为什么四川地震这么多?17年的九寨沟发生7.0级的强地震相隔不远,08年的汶川大地震更是人们心中无法抹去的惨痛回忆,为什么四川如此命运多舛,地震不断?我们知道,青藏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形成的。由于印度板块的不断的俯冲挤压下,导致青藏高原向四周传递来自印度板块的挤压力,挤压周围的陆块。地球表面由大小各异的板块覆盖,随着其下方流动的地幔驱动,相互分离或者挤压,而地震多发生于板块交界处(红色线条)。约万年前,印度板块向北冲撞上了欧亚板块,巨大的撞击力造成了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脉隆起。这个冲撞事件还在进行,根据全球定位系统观测,目前印度板块每年仍以5厘米(相当于手指甲生长的速度)的速度向北推进。青藏高原受到强大的挤压力量,向北及向东北方向移动(深红箭头代表移动方向,长度代表移动距离)。青藏高原向东移动时碰上了坚硬古老的四川盆地,挤压力量向南方的云南方向分散。川滇一带,因此成为中国大陆地震最多的地方之一。板块大碰撞而四川盆地在地质构造上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青藏高原在挤压稳定的四川陆台时,便在陆台边缘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最终形成盆地地貌。断裂带分布图青藏高原及周边现今构造变形与应变状态盆地边缘的山脉,在挤压中形成了大量的断裂带,积攒起庞大的机械能量,当断裂带的积攒的能量达到极限的时候,就会释放能量,形成地震。因此四川发生的地震大多在这些盆地边缘的山区,盆地内部很少发生地震。中国构造应力分布图四川地区主要的断裂带鲜水河地震带这是四川一条最长最活跃的地震带,它西起甘孜东北谷,向南延伸,经炉霍、道孚、康定,南达石棉。鲜水河断裂、折多糖断裂及石棉断裂便分布在这里,属川滇地块北边界。该地震带上曾发生过8次7级和7级以上大地震。鲜水河地震带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它北起冕宁,中经西昌、德昌、会理,南抵云南元谋。近南北向安宁河断裂带、北西向则木河断裂带及大凉山断裂带共同组成川滇地块东边界。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沿金沙江东侧,北起德格县,经白玉、巴塘两县南到得荣县止,沿南北方向延伸,带内曾发生过年巴塘7.3级地震和年巴塘6.7级强震群。金沙江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它南起天全,往北经都江堰、汶川、茂县、北川、青川入陕西宁强,绵延约km,恰与龙门山断裂带相对应。08年的8.0级汶川地震,13年芦山7.0级地震和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都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龙门山地震带(松潘地震带它主要分布于松潘-平武东-九寨沟一带,属于虎牙断裂带。它和龙门山地震带属控制青藏高原东缘的一级活动地块边界构造带。松潘地震带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它北起名山,中经峨眉山、峨边、马边、雷波、南入云南大关、昭通。中北段为四川盆地地块西南缘的挤压变形断褶带,南段为北东向华莹山断裂带与近南北向断裂的交汇区。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理塘地震带它西北起邓柯,东南经甘孜,南下理塘,直至木里附近。属川滇地块内部的北半部,有理塘断裂带和九龙-木里断裂。理塘地震带木里-盐源地震区主要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境内,向南可延伸到云南省宁蒗县。其历史地震级别大者在6~7级之间,多数在6级以下。木里-盐源地震区地震带总览中国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中间,属于地震多发国,除了四川所处的西南地区外,在我国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包括台湾)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都是地震高发区。如果遇到地震灾害,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能撤离时,迅速有序地疏散到选定的安全地区,不要拥挤在楼梯和过道上;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震后再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29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