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普梅笑
责编
鲁海燕
●●●
布依族
民族源流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
民族支系、分布和人口
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布饶”“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据贵州《黔西州志》和《独山县志》的记载和年事高的布依族老人吟唱的古歌,都说布依族是贵州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流域的“土著之民”。布依族旧称“仲家”或“仲苗”,红河州河口县桥头地区则自称“东苗”或“都匀人”。民国《马关县志》说:“其种来自黔县都匀,故又称‘都匀人’”。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其他地区、云南省罗平和四川省宁南、会理也有分布。红河州的布依族大部分是在清朝嘉庆三年()的贵州王阿崇(女)和韦朝元领导的布依族农民起义失败后,从贵州进入师宗、罗平之后再迁徙到红河州境内的。现大部分聚居在河口县桥头区的老董上寨、老董下寨、老汪山、坪子地、夹马石一带。据年红河州人口普查统计,红河州布依族户籍人口为人,是全州10个世居民族中人口数最少的一个。
服饰
(李西索摄)
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颜色的衣服。衣服是用自己编织、染制的土布裁剪缝制而成,有白色土布,也有色织布。布依族妇女的服饰美观、大方,色彩华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布依族的服饰主要由包头、上衣、裤子组成。中青年妇女喜欢留长发,挽在头顶用黑布缠紧,外用白色或淡花色毛巾包头。少女头上饰有绣花片或戴绣花帽。上身内穿蓝、绿、粉色立领右衽长袖衬衫,袖口镶有白色或绿色的边饰;外穿右衽通肩宽管中袖衣,左右侧开衩。衣袖分为两段,上段为大衣袖,下段为小衣袖。在领口、襟边、袖子中段饰有与衣服布料、颜色不同的自制布料,增加了衣服的层次和色彩。纽扣为银铃形扣或布质扣,精致美观。衣服上有五对银纽,胸前佩戴花条围腰,有三条银制围腰链,围腰左右各有一条带,带上绣花一朵。胸左侧佩戴银翩“辉千”和“鱼铃”。下身穿黑色长裤,中老年妇女的裤管要更宽一些。布依族妇女喜欢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身背彩布拼接并有刺绣的挎包。布依族包头的白色代表了干净、真诚和吉利,衣裤的蓝色代表了风调雨顺、茂盛与平安。
布依族男子的服装非常简洁,朴素大方。布依族男子多包头巾,上穿藏青色对襟长袖短衣或长衫,布纽扣。下穿大档裤,裤头宽大,穿时打折别于腰带内。过去多用土布缝制,现在已改用工业布料。目前,除少数年长者外,大多数都已经改穿汉族服装。
居住建筑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喜居于近山傍水的半山区和河谷地区,村名的命名多带田、沟、寨。房屋一般在田地旁,房屋周围种树种竹,寨子四周都是抬内地或森林。一般二三十户自成村落。同村寨的人家大多有血缘亲属关系。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地,不仅要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布依族村寨都充满喜庆和互助的气氛。
布依族的建筑形式较完整地保留了百越民族干栏式建筑的风格,与傣家的竹楼很相似,所不同的是用木头作为主结构,竹子仅用来作篱笆围墙或铺地板晒台。居住在半山的村寨,房屋依山而建,形成半干栏式建筑风格的“吊脚楼”。干栏式吊脚楼分为两类,一类是一楼关牲畜,二楼住人;另一类是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杂物和未婚者住宿、客房。房屋一般都是二层楼,每层三格,取单不取双。建筑式样由主人提出方案,木匠按主人的意图设计。木柱是按尺寸量裁,抛光凿眼,解木方穿斗而成。房门的朝向多是以算命而定。
节庆
布依族牛王节(李西索摄)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基本相同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颇具民族特色的节日。
(一)二月二
祭龙,即祭献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地点是在村寨附近的树林里。过去一定要杀猪作祭品,现在有的村寨已经简化为用鸡和各种熟菜果品献祭。献祭由村寨中辈分最高的男性长者任主持人,请道公诵经祈福。节期三天,头两天就停止一切农事活动,青年男女盛装打扮妆,聚集于田野中唱山歌。第三天正式举行献祭仪式。祭品除按村寨户口分一份外,其余部分由参与祭祀者就地野餐。主祭人宣布新年的乡规民约。
(二)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布依语称之为“根三碗”,是布依族最隆重的歌节,也是布依族祭灶神、山神、扫墓、祭祖和进行社交活动的节日。在布依族聚居的地方都要过“三月三”节。相传有一家三个亲姊妹都嫁在同一个寨子里。三姊妹的日子过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孙们,三家的外孙们听说后都争着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吵吵嚷嚷,争执不下,最后外公只好说,在三月初三那天,你们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带到寨子门口,谁家做的东西最好吃,我最喜欢,我就先到谁家去。到了三月初三这天,大女儿家炸了油团,二女儿家打了糍粑,三女儿家做了五色糯米饭。外公来到寨口,把三家的东西打开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泽鲜艳,味道清香,他最喜欢,于是就先去了三女儿家。从这以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糯米饭来招待亲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节。按照习俗,从农历三月初三起,体息三天,这几天布依姑娘就会做出美味可口的糯米饭,并染成五种颜色的“五花饭”,然后成群结队来到歌场同伙伴们对山歌。男女初次对歌,一般都是集体对唱。姑娘一开始常常会试探,她们唱道:“妹拿花碗丢上天,花碗落在海中间。有心有意捡花碗,无心你莫海边玩。”如果男女两方有意,便约定时间、地点单独对唱。到了这个时候,也许小伙子就会唱道:“花连树来树连根,钥匙连锁锁连门,钥匙只连一把锁,小哥只连妹一人”。而姑娘就会巧妙地表白:“妹家门前一棵桃,十人过路九人摇,别人过路摇不动,小郎一到自会摇”。在布依山寨里,许多未婚的青年男女就是通过对歌相识相恋,最后一订终身。此外,这一天每家还要为孩子蒸染红蛋和花饭,给小孩盛妆打扮,让他们尽情玩耍。人们还要洒扫村寨内外,驱火魔和送太岁,祈保人畜平安,家家都到祖坟上添土、持纸钱和以荤素供品献祭。村子里往往还要杀鸡宰羊祭祀山神和水神,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三)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也称“牧童节”或“开秧节”。是与农耕活动有关的节日。节日这天,人们要祭“牛王”和慰劳耕牛。祭祀时,要做彩色糯米饭,备好酒肉,抬到耕牛面前去祭,并用青草包糯米饭喂牛,让牛休息一天。此外,有的地方还举行祭祖或别的娱乐活动。
(四)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的传统佳节,也是祭社神和山神的节日,内容同三月三相似。六月六的来历和布依族先人盘古有关。传说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种植水稻的经验,后来盘古和龙王的女儿结了婚并且生了个儿子——新横。有一次新横冲撞龙女,龙女很生气,回到龙宫就再也不回来了,盘古只好给新横重新娶了个继母。一年的六月初六盘古去世了。盘古去世以后继母对新横很不好,经常打骂他,新横几乎被害。他恨透了继母,将继母告上了天庭,并且发誓说要毁掉继母种植的所有水稻秧苗。继母知道以后非常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月,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六月六的规模和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许多地方称之为“小年”。除祭社神和山神外,各地都举行大规模的歌会。有的地方还利用这个机会祭青苗、祭大田、祭水、修订乡规民约或举行一些纪念性集会,纪念传说中的事件或人物。节日来临各个村寨都要打扫卫生,宴请亲朋好友。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帜,染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表示对天神的祭祀。家长会带小孩子到田里传授生产知识和技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要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此外,节日期间也少不了“丢花包”等各种娱乐活动。
饮食
布依族是一个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的农耕民族,主食大米,以玉米、小红米、红薯等杂粮为辅。冷菜、“青苔冻肉”、“豌豆凉粉”等都是布依族人民喜欢的食品。此外,还有糖糍杷、面蒿粑、酸粑、油炸蝉、香辣鱼粉、烧全鸡等民族特色食品。
(一)糖糍粑
糖糍粑的做法是将糯米蒸熟后放入红糖,用木锥舂成糖糍粑,冷却后用刀切成3厘米见方的薄片晒干,食用时放入油锅煎炸,香甜可口。
(二)面蒿粑
把糯米放到水里浸泡6—8个小时,滤于水后拌入一种称为面的花朵,放入甑中蒸熟后用木锥舂成面蒿粑,揉成圆块。可烤食,味香甜可口。
(三)酸粑
用玉米制作,将玉米脱粒除去杂质,用石磨推成粉,筛去糠皮。将水烧开,将玉米面调成糊状。待温度降到28度左右,掺入包谷面调匀,洒入适量酒曲,盖上纱布,发酵12小时后用刺叶包着蒸。其味又香、又酸又甜,别有一番风味。
(四)香辣鱼粉
将鱼宰杀后除去内脏,用盐、辣椒、姜沫等调料稍做腌制,用火烤至干脆,连骨带肉一起舂成粉状即可。味道又香又辣,并且开胃,具有一定的补钙作用。
(五)烧全鸡
将宰杀好的鸡洗净,取出内脏洗干净后放入鸡肚内。用预先准备好的草果、辣椒、盐抹在鸡身和鸡肚内,然后用棕叶包裹,再糊上稀泥后架在猛火上烧20分钟,敲去泥巴,剥去叶子便成烧全鸡。
(六)酸炸饭
掺水在锅里将水烧开,将适量的青菜倒人锅中煮到八成熟后掺入酸汤和熟饭,搅匀后3分钟即可出锅。酸炸饭一般在夏天吃,又解渴又解暑,还是解酒佳品。
(七)四桠粽、八角粽
将金竹笋壳洗净晾干;用清水泡糯米1小时后滤干水分,用金竹叶壳包成四个角的四桠粽和八个角的八角粽,用猛火煮熟。包的时候可掺入腊肉、天然染料、绿豆等,既美观又好吃。
(八)腌骨
杀过年猪时将部分骨头剔下剁成骨酱,拌入盐、草果、八角粉、姜、辣椒等调料,放在木锥里舂匀后,装入坛中腌两个月就可以食用了。食用时放在锅中用油炒,味道又香又辣,妙不可言,既能补钙又能治胃病。
(九)油炸昆虫
布依族食用的虫类有冬瓜虫、竹虫、蜂蛹、蚂蚱等。到野外将这些昆虫捕捉回来,放在锅中用油炸至金黄时食用。蝉,又名知了,是布依族喜食的昆虫之一。将其捕捉后除去翅膀,放入锅内焙干出锅,然后放油、盐入锅,待温度升至一定高度时,将事先准备好的姜丝连同焙干的蝉同时倒入锅内,炸至黄脆时出锅。
(十)番茄酱
将番茄和辣椒用竹签串成串在火上烧熟后放入木锥里,再放入大蒜、盐舂成酱,味道又酸又香又辣,非常开胃。
其他特色文化
八、婚嫁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异姓亲戚中不同辈分也不能通婚,与汉族、壮族通婚的很多。布依族青年男女婚前恋爱自由,“对歌择偶”、“木叶传情”是他们传统的恋爱方式。布依族青年通过对歌的方式自由恋爱。对歌,在布依语里称为“浪哨”(榔梢),也就是谈情说爱、会朋友的意思,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主要方式。布依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来选择自己的伴侣,在布依族青年男女中,凡是不会唱“浪哨”歌的就很难找到对象。男的称女的为表姐,女的称男的为表哥,利用节日、赶集、喜事及走亲串戚的机会对歌。每年正月的跳花会、二月的逛场、平时的甩糠包、对唱情歌等都是布依族青年恋爱的好时机。
布依族青年男女的对歌多数是男子到女子的寨子去约会。布依族青年男女在对歌前需有第三人作为通话人,女找男的通话人是男人,男找女的通话人是女人。男女双方首次接近都要有第三人在场。对歌有严格的规矩,必须避开自己的父母和叔伯。此外,男的还要避开姐,女的还要避开哥。对歌期间不得解大小便,须少吃少饮,不能饮酒。对歌一定要用尊称,不得点名道姓,不论年龄,男的称女为姐,女的称男的为哥。白天对歌在山上,男女之间要保持十米以上的距离;晚上对歌在屋内,但要隔着篱笆对唱。歌词根据感情发展现唱现作,出口成章。他们唱的歌有初识、试探、赞美、热恋、盟誓、相恋、送郎、苦情、逃婚等九种。
布依族的婚姻一般要通过择偶、订婚、择吉日、成婚四个步骤。布依族男女青年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彼此情投意合,男方就会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媒人分为大媒人和小媒人。小伙子看中姑娘,同父母商定后,先请小媒人去问女方母亲是否同意这门亲事,如果同意再请大媒二人到女方问亲。问亲需要四次才能完成,第一次为“去媒”,只能得到“同意”一句话;第二、三次商谈聘礼;第四次报结婚日期。结婚的聘礼一般要银首饰一套(价值元),民族衣服8-10套(价值元),另外还要元左右的猪、鸡、酒等。订亲后,男方向女方赠送酒、肉、粑粑和礼银,彩礼无论是钱或物,均须冠以六。经过算命先生择定吉日后,再由媒人通知女方家,当地人叫“传槟榔”。
婚礼举行两天。第一天聚拢帮忙,吹唢呐,将聘礼送给女方家验收,由押礼先生一一记下来,除猪、鸡、酒外,银首饰、衣物等装入箱柜上锁运回男方家。第二天接新娘,但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迎娶。女方村寨的姑娘、小伙子可以进行“打接亲”活动,用锅烟灰涂抹接亲人的脸,把水往接亲人身上洒,接亲者兴高采烈地不断向人们点头致意。新娘一般都是撑着伞步行到男方家的,也有骑马、坐花轿的。进门前男方要给女方关伞钱、背娃娃钱等。新娘接到后要举行“推车马”仪式。拜堂。拜堂时男方父母及其兄弟姐妹要回避,只拜家神、天地,不拜父母。
结婚的当天晚上夫妻不同床,由伴娘陪新娘食宿。新娘在丈夫家住两三天就由伴娘陪着返回娘家,只在农忙或节日时来住几天,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有“不落夫家”或称为“不坐家”的习俗。现在这种习俗已经发生了变化,妇女不坐家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婚后就生活在夫家。
九、禁忌与礼仪
(一)禁忌
布依族日常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的禁忌,如到布依族人家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也不得在供桌上摆放东西。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大年初一禁止扫地,禁开箱柜,不梳头,不晾衣服,忌女人串门,上午忌食油;正月初一至初三不能动土,十五不能动刀,菜也只能用手扭断;妇女不能回娘家生小孩,产妇不能走过堂屋,产后未满月不能出门;家有产妇,在门口挂红布和篾帽拒人进家门,男子不能进入妇女分娩的房间;父母亡故,子女忌油荤,忌上楼,忌睡高床,忌坐高凳,忌去产妇家;男女对歌时禁止去大小便,禁放屁;鸡日、狗日忌下种;禁在坟旁大小便;男女对歌时,禁父母、叔伯在场,男方禁姐辈在场,女方禁兄辈在场。
(二)礼仪
布依族热情好客。家中米了客人,不管其酒量如何,布依族同胞习惯先斟一大碗自酿的米酒奉上,客人则应量力而行,或多或少都要喝一点。节日期间还要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十、丧葬
布依族人死后实行棺木土葬。老人亡故时,子女为其接气,为死者洗澡更衣,然后“乘凉席”。披麻带孝托人向亲友报丧;请风水先生看坟地,择吉日开丧、做斋。停丧期间,孝子一律素食,埋葬后才开荤。做斋视家庭经济而定,有七天七夜的.三天三夜的,一天一夜的。但开丧的前一天夜里,先生要念“散花”经,敲锣打鼓,孝子跟随跪拜。先生的“散花”经共有字,先生们边敲锣鼓边唱:“幽关杳杳竟无穷,全仗神幡引道功。月下翩翩如凤舞。风前缥缈似翱翔。三魂随影超坛下......”。先生唱完,亲友们开始唱孝歌,如“老人老老像块柴,死去三天不得埋。要等地理来撵地,要等锣鼓来安葬。要等猪羊来上祭,要等黄伞插满街”。男女轮唱到五更。开丧的前一天,女婿和后家牵猪羊,抬祭幡敲锣打鼓来上祭,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请丧葬花灯来唱跳。出丧时用11米长的白布系在棺上,由孝女在前面拉,称为拉纤。孝男跪在路上,抬棺者抬棺越过其身。抬棺至途中时,还要择一块宽敞地举行绕棺仪式。在未下葬前棺本不能着地。挖葬坑时,由死者儿子或女婿先挖三锄,众人才随后挖。填土时先由儿子或女婿牵衣兜土填三次,众人才挖土填。下葬前要念经抽“生魂”,下葬后堆土砌坟石,击镲念经“招山买地”。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红河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