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下坪子村干部群众向决胜脱贫发起总攻

县乡领导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贫困户连户路规划工作

帮扶干部为贫困群众找水源装水管

下坪子村位于木里县西北方向,东南方向与盐源县和云南省宁蒗县交界,距县城公里,米的平均海拔在冬天气温异常寒冷。到了傍晚,下坪子村外走动的人影逐渐少了起来,家家户户的新居灯火通明,董新华打开电视,烤着火炉很舒服的喝了一碗酥油茶。每当这个时候,他总会回想起过去还在山那头时的生活。

“脱贫攻坚给我们藏民全新的生活,我还记得那时住老旧的木楼子,夏天漏雨,晚上用盆接水。到冬天四处漏风,烤着火后背也发冷,家中不通电,更别说能看电视了。”董新华用了很长时间回忆和介绍过去的生活,他说特别是恶劣的环境下,种地广种薄收,人均收入不到元;而又由于山高路远,孩子们上学往往要走4个小时以上,如同他一般因为路途的遥远而辍学的孩子比比皆是。“各种的困难是你们想象不到的,收入、教育、出行、就医……每一样都不好,记得有一次,村里一位老人生病,半夜二十多个乡邻用木杆把他抬到乡卫生院,就走了整整一夜……”回忆过去的日子,总是那样苦涩;而对比如今的生活,更显得有多么的温暖。

就算是在寒冷的冬天,董新华也是这样的,从身子到心里都被温暖着。

下坪子村随着脱贫攻坚而发展,群众也随着脱贫攻坚而被温暖着。

“交通之变”改变全村发展状态

交通,是下坪子村脱贫面临最大的难点。由于山高路远,全村交通基础建设滞后,到年才建成了一条通畅率不到50%的土坯路。截至年底,6个村民小组中仍有3个村民小组仍不通公路,自然村落到行政村未通公路里程达28公里,村民外出主要交通工具为骡、马、摩托车。

“年,下坪子村通村硬化路启动全面建设,当时心中特别激动,不少年轻人主动帮着做力所能及的建设工作,挖边沟、搬运石块,都盼着早日能让路畅通。”村民金长生说,过去根本不敢想象路能通到家家户户,“很多老年人因为交通不便被困在山里一辈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在过去,看到摩托车经过都会觉得很新鲜。”

借助脱贫攻坚及全县交通建设“三年会战”机遇,对通村路、通组路、通户路进行整体规划,年,全村6个村民小组全部打通通组路,全村告别不通路状况;年,完成21.4公里通村公路硬化,解决出现“灰头土脸”问题;年至年,完成全村农户入户硬化路,彻底解决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如今,群众们买了小汽车、摩托车,种植的农特产有企业开车进村收购,运到外地换成群众腰包里的钱,出门务工变得方便,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了出去……交通的建设改变了一村一组、一家一户的生活模式和状态,可以说,下坪子村群众正走在“富裕大道”上。

“产业之变”让脱贫致富有了稳定支撑

在下坪子村记者看到了安置点旁每家每户种植的苹果和林下产业;看到了发展良好的羊厂、鸡厂,牲畜被集中饲养起来,用科学的饲养和管理方法让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看到了大棚蔬菜战胜了寒冷的气候,拓宽了产业发展的路径……一项项的变化,是下坪子村脱贫攻坚以来产业大发展的真实写照。

过去由于受到地势海拔高土地贫瘠的影响,耕地以种植土豆、荞麦、青稞和玉米为主,蔬菜很少。由于不少农户缺少技术、资金、经验等,很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每亩土地毛收入约在元至元之间,基本处于“保本”状态,农产品主要是自产自消。

“以前,我们一年四季吃点蔬菜和水果都非常困难。记得小时候,我第一次吃到亲戚从远方带来的苹果高兴了很久,而再吃到那个味儿,已经是十几年后了。”下坪子村金长生说,当地气候并非不能种植苹果,只是在过去当地人思维落后,按部就班的发展一代代人“坚持”的“传统”,广种薄收普遍存在,种植的作物只能勉强糊口度日,收入更是无从谈起。

脱贫攻坚以来,该村通过嫁接核桃、花椒、种植良种马铃薯、引进广东佛山苹果等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本土养殖业为抓手,促进贫困户增收。

通过实施核桃花椒规模化发展战略,争取在每个村民小组扶持两户以上经果林种植示范户,帮助示范户解决技术、资金、产品销售等核心问题,以点带面,带动全村群众发展经果业,形成一定规模;引导农民养殖藏香猪、藏香鸡,培育和扶持1至2户养殖大户,示范带动全村,壮大养殖规模,形成产品市场;通过发展建设鸡场、羊场等集体经济,补齐了“空壳村”的发展短板,村民有了长效稳定的分红收入;通过农民夜校和技术培训,让群众掌握了一门技术,并通过东西部协作帮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广东等发达地区务工,实现“短平快”的务工收入;通过为群众提供公益性岗位,让部分特殊困难群众在家门口便能挣钱。

数据显示,脱贫攻坚以来通过“大产业”的发展,让当地群众从人均收入不足元一跃到人均0元以上,而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成熟及集体经济的做大做强,未来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环境之变”让群众生活得到根本性改变

“你看,以前我家就在那座山快到顶的位置。”董新华手指着遥远的北方,那里是一座大山,云雾缭绕在半山腰,看不见山顶。尽管未能前往亲眼一见董新华的“故居老宅”,但从他的描述中,记者能感受到过去生活的艰苦。

下坪子村由于历史原因和风俗习惯,村民房屋皆为木椤子结构,建房所需建材皆为树木。人居环境十分落后,人畜混居,庭院内和便道上随处都能看到动物粪便,传染病易发多发,给村民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因素,群众几乎寸步难行,被封闭在了云雾缭绕的高山之中。

脱贫攻坚以来,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予了全村改变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契机。乡党委、政府、帮扶工作队队员、包村工作组人员通过多次逐户走访动员,下坪子村79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除7户因自身原因不愿意搬迁外,71户人享受了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截至年底,71户人已全部入户新房,新房整洁明亮,配备了卧室、厨房、卫生间、客厅,安装了单独的太阳能,修建了单独的畜圈,房前屋后道路全部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修建了文化娱乐坝子,达到了人畜分居标准。

“我们太喜欢这里了,就像电影中描述的幸福家园那样。”董新华正是在这一年和他的乡里邻居们从高山上搬到了如今离乡政府仅5公里路的集中安置点,他们看到,原来这块平坦的坝子,一座美丽的新村被建设起来。一栋栋整齐排列的小院儿,宽敞的文化广场,高高立起的藏家白塔,以及那小桥流水和岸上的杨柳依依,让这里美得像一幅画。

为防止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后因耕地过远荒废原有耕地,政府为每户租赁耕地,用于发展单独产业,年实施了每户一亩的羊肚菌种植项目,年前往盐源县购买高产苹果苗发放给贫困户,动员种植增收。

“教育之变”打破贫困世代传递根本方式

二十年前的冬天,年幼的董新华背了一个星期的口粮,和父亲坐在马背上走五个小时山路到学校。教室里天寒地冻,饿了他便吃点干涩难咽的干粮充饥,身边的同学陆陆续续辍学回家务农,他在艰苦的教育条件下懵懵懂懂学了些字后,小学毕业的他辍学了。二十年后,董新华的孩子在乡中心校念书,出了家门,小伙伴儿便蹦蹦跳跳走进了十分钟便能到的设备齐全的教室,每天中午,学校免费的营养餐顿顿有肉,全村的孩子都在校园中健康地成长着……

这是下坪子村教育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变化,也是上一辈人所感叹与称赞的。脱贫攻坚为偏远贫困的下坪子教育带来了飞跃。

就在几年以前,下坪子村因村民居住分散,交通条件差,全村6个组只有2个教学点,没有幼儿园,很多学龄儿童因为没有就近的学校就学,选择辍学。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以前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小学、文盲的占了绝大多数。特别是低保户、低收入困难户家庭,没有一户的家庭成员是高中以上学历毕业的。”下坪子村第一书记王宝成说,过去村民因循守旧,封建迷信思想观念突出,送子女入学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全村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

从脱贫攻坚政策开始以来,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通过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争取项目资金等方式,对村级教学点进行改造提升,配套相关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补齐村教学点教师。

建好一村一幼,借助当前利好政策机遇,及时协调一村一幼教学场地,确保春季开学适龄儿童全部就近入学。建好脱盲班,整合村教学点、一村一幼教育资源,通过农民夜校等方式对全村农民进行脱盲培训,巩固脱盲成果,提高农民素质。

截至目前,下坪子村2个教学点共计有学生35人,其中,贫困户子女8人,入学率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贫困户子女人,入学率达到%,高中及以上文凭在读学生83人。

通过义务教育、雨露计划、助学贷款等政策,优先落实困难家庭子女助学措施,建立贫困学生救助机制,通过社会捐赠、“减免”等形式给予贫困学生一定帮助,确保每名贫困学生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子女读书困难问题,从根本截断贫困户“因学致贫”问题。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打破贫困世代传递的根本方式。当前,下坪子村孩子人人能读书、要读书、读好书,学好了知识和技能走上中学、大学……或许在多年以后,他们都能成为行业各界的人才,成为发展的栋梁。

到那时,他们再回想起儿时求学时代,一定不会像父辈那样充满遗憾。(记者徐箭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