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封面新闻记者席秦岭罗石芊周翼
近日,从凉山州盐源县农业农村局集成技术示范片课题组传来一个好消息:经过集成技术加持,示范区三个点位的水稻平均产量.8公斤。
收割机正在收割水稻
高原上的水稻如何实现高产?据课题组成员谢凤军介绍,今年,盐源县农业农村局在梅雨镇、龙塘镇交界处清水河南岸片区建成亩集中连片的水稻种植基地,示范区内选择在当地种植过的,具有抗病高产、生育期适宜的高原粳系列、轰杂、粳9、丽粳系列的中熟品种,以拉线栽秧或拉线开厢填心,栽成等行距或宽窄行,相邻田块或连片田块行向垂直于道路的秧苗带药移栽栽培方式。
为实现示范区种植户集成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多举措稳固提升水稻产量与质量,教会农民科学种植方法,县农村农业局搭建多种渠道服务平台,建立“专家团+分诊员+信息员”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和服务站点建设。
水稻丰收时遍地金黄
为了让这些水稻长得好,产量高,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走村入户指导春耕夏管,当地群众也很配合,采取配方施肥、均衡施肥科学管理方式,每20-30亩安装一盏太阳能杀虫灯,视虫害发生类型安装诱虫板。收割后,采取秸秆综合利用,将秸秆还田或氨化黄贮。
据介绍,园区内全面施用农家肥,园区亩均化肥农药施量低于平均水平15%。经过集成技术加持,示范区水稻总体长势良好,无大面积病虫害,经过示范区科技推广人员对三个点位的产量实际测量,分别测得产量分别为:.06公斤,公斤,.3公斤,平均.8公斤,突破盐源历史记录水稻最高亩产,实现了集成技术后产量和品质的双丰收。
盐源,因盐得名,汉代起建县,有多年历史,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盐源盆地地势平坦,光照强烈、河流在盆地内纵横交错,让盆地内拥有优良的农业发展基础资源。
盐源县水稻现代农业园区
据史料和出土文物证实,县境盆地内的盐井街道、卫城镇、梅雨镇、龙塘镇、润盐镇等地从明朝开始了玉米、水稻、马铃薯等农产品大规模种植的历史,其中盐源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旧有“红瓦灰、黑瓦灰、河西大白谷”等品种,种植技术落后,产量因水源、天气、海拔等因素制约,最高产量公斤就止步不前。
90年代初,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土壤肥料专科毕业、时任四川省委副书记的谢世杰在盐源调研期间,品尝到了高原盆地出产的“红米”后赞不绝口,称其盐源为高海拔地区水稻种植的奇迹。奇迹过后,因为产量和水源等诸多因素,盐源县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地方品种“红米系列”更是濒临绝迹。
今年11月,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宁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年)》,明确到年,把安宁河流域打造成为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新样板,形成布局更优化、粮仓更稳固、生态更优美、产业更高端、功能更完善和交通更顺畅的“天府第二粮仓”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这个规划中,将盐源县划入协同发展带。
据了解,盐源县将在水稻测产后,进一步总结经验和优化方案,远景规划将在盆地坝区逐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至10万亩,为解除水稻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拟在示范区建成农产品初加工中心,形成年稻谷初加工量吨的能力。同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盆地内以苹果、烤烟为主,雅砻江河谷地区和二半山区以核桃、青花椒为主,高寒山区以红花椒和畜牧业为主的“垂直农业”产业布局,不久的将来,盐源盆地将建成除安宁河谷地带以外的又一处具有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粮仓”和现代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成为带动攀西经济区特色发展、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