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安全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项脚村村貌。记者李潇摄

这里是高山峡谷纵横的木里山区难得一见的平坦区域,这里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历史上曾是木里项氏土司的粮仓,被誉为木里的“鱼米之乡”。

四面大山环绕的项脚乡项脚村,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有耕地亩,全村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9户人。

多年来,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等原因,玉米、核桃等传统产业结构单一,没有给村民带来富裕。“一人一锄头,一干一整年;粮仓米少粒,兜中少有钱”成了前些年间项脚村最真实的写照。

优良的地理光热条件无法转化为经济效益,老百姓生活无法得到改善,这个曾经的“鱼米之乡”名不符实。

“没有产业支撑,老百姓富不起来。”项脚村村主任杨智介绍,全村前前后后发展过蔬菜、核桃、花椒等作物,但在当时,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信息渠道不畅、技术落后等问题,特别是村民“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规模发展,产业难以做大做强。

项脚乡党委政府认识到产业单一带来的严重后果后,提出“村有优势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的产业发展理念,采取“村集体经济+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实现了产业从“单一型”向“多元型”发展的转变。峡谷里的“菜园子”

深秋时节,木里县项脚乡项脚村蔬菜产业园里蔬果飘香,生态农庄、农家民宿客流如潮……产业从单一走向多元,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一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项脚村,成了全县有名的“菜篮子”。

这还得从年说起,那年,项脚村支部和9名贫困党员成立了项脚村朝阳绿色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主要种植传统蔬菜和时令蔬菜。但在之前,大山里的村民从未听说过设施蔬菜,如何建设、如何种植,村民们一窍不通,这是合作社成立之初的一大难题。

于是第一批村民走出大山,来到了攀枝花市米易县学习专业种植技术。

村民郭朝明是全乡第一个被派到米易县学习种植技术的人才,在与米易农户同吃同住3个月,学理念、学技术、学管理、学生意经后,靠着过硬的种植技术,他成为合作社的社长。

一批又一批的村民外出学习,接受外面新的种植技术和经验。项脚乡人不仅走出去学技术,还从攀枝花市米易县请来了种植技术员杨远洪驻扎在村里手把手地教村民种植技术。

蔬菜是一个吹糠见米的产业,当年,项脚村大棚蔬菜平均亩产值就达到2.5万元以上,种植户收入翻了两番以上。

产值上去了,村民收入增加了,但乡村两级班子想得更远——项脚村的蔬菜要“占领”木里县城市场,这样,才能成为村民的稳定收入。

多年来,木里县冬春蔬菜供应缺乏,原来全靠从外地运,成本高,菜比肉还贵。乡村两级干部决心将项脚村的大棚产业做大做强。

年,在攀枝花市的帮扶下,村里建成第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建成后,项脚乡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引进冕宁县佳恒贸易有限公司作为龙头公司,当地群众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入股公司,同时优先聘请当地贫困户在园区里务工。

园区内有高标准农田52亩,大棚50亩,除了种植蔬菜、水果外,还引入了羊肚菌培育技术,园区年产值达万元。这一数字,在当年实现了项脚乡经济收入的突破。

平整的水泥路、整齐的蔬菜大棚……行走在园区内,随处可见忙碌的村民。大棚内,苦瓜、黄瓜、茄子、西红柿等各类蔬菜争奇斗艳。

“要不是村里建成了产业园区,我们一家人恐怕现在还脱不了贫。”在园区里,村民田有才和妻子王长秀正忙着在地里挖土豆。他们以前在外务过工,但家中老人和孩子无法照顾,不得以夫妻俩又返回家中靠着几亩地过日子。但山里产业单一,仅靠几亩土地无法脱贫,外出务工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现在在园区里务工后,夫妻俩每月收入有近元,平均每天一人务工费在80元。

像田有才夫妇这种情况,在农忙时节里多达人左右,村民们每年既可分到土地租赁费,又能在里面务工挣钱,真可谓一举两得。

为了发展多种经济产业,村里还在园区里专门利用50亩土地种上引种的软籽石榴,预计三年后,这又将是村里的支柱产业之一。

4年过去,如今的项脚村已发展集中连片大棚65亩,此外,经过田型调整,高标准露地蔬菜种植基地达到了余亩。如今,木里县城30%以上的蔬菜是项脚村供应的。

年项脚村还被评为了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

小金河边的养鱼人

说起项脚村的王小强,不仅是在项脚乡,在木里县城都是鼎鼎有名的致富能手。原因有三,项脚乡第一个农家乐老板;成立木里县第一家养鱼合作社——金帆养鱼专业合作社社长;养殖致富领头人。

今年40岁的蒙古族青年王小强是木里县项脚乡项脚村村民。多年前,他的孩子生病送到县城治疗时,因拿不出医药费,四处借钱治病的困境深深刺激了他。回家后,他脑袋里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要做点什么事,才能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

无意之中,他和爱人在看电视时,节目里正在介绍专业合作社的成功经验,瞬间,王小强跳出一个念头:如果自己也学着电视里介绍的成功案例,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是不是能发家致富呢?

想到这里,他在乡上考察一番后,发现大家吃鱼都是四处购买,没有专门的养殖场,加上项脚的地理优势,小金河从这里缓缓流过,承包土地养鱼,是很好的投资项目。

年5月,他成立了木里县第一家养鱼合作社——金帆养鱼专业合作社。并说动12家人,王小强又借了3万元租了10亩地,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好事多磨,年的7月,项脚乡遭遇暴雨袭击,王小强和村民们的鱼塘被冲毁,3万尾鱼苗全部遭殃,眼看出师不利,合伙的村民们退出了一大半。

钱没挣到,还负债累累,但家人的抱怨也没有让他灰心。年,王小强再次四处筹钱后,又买了3万尾鱼苗。有了上次的教训,他加固了鱼塘的防护措施。自己还到西昌、攀枝花等地学习养殖技术。

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年,王小强的鱼收成满满,当年卖出了6万多元。尝到甜头的他信心百倍,他又动员当地23户村民加入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鱼塘规模发展至亩。

年,合作社卖出5千多斤鱼,产值近20万元。

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王小强又将眼光放在了餐饮业上。长期以来,村子里没有一家像样的餐馆,村民要外出吃顿饭都要到32公里外的县城,妻子杨君梅的厨艺在村里是出名的好,为什么不在家里搞个农家乐呢。

于是,夫妻俩在家里开办了农家乐。起初每周只有3、4桌的接待量,但渐渐的,生意越来越好,夫妻俩的农家乐名气越来越大,从乡里传到县城里。现在,每到节假日,县城的人都开着车到他家吃饭。农家乐开办的第一年,纯利润就有6万元。

打铁要趁热,王小强再次决定扩大自己的经营思路,他不仅从水里捞银,还要从土里刨金。

年,他在自家住宅的基础上扩建了一个多平方米的藏寨农家乐,能一次性接待60名游客。这里不仅可以用餐,还能住宿和垂钓,自营业以来,生意一直很红火。

从年收入0元到年收入几十万元,王小强完成了一个普通农家汉到致富能手的蜕变。在他的带领下,项脚村有5户村民开设了农家乐,这里也成为木里县城市民的后花园,一到周末,来这里休假度假的人络绎不绝。

大山深处菌飘香

“今年气候好,羊肚菌的长势和产量都不错!”在项脚村阿牛窝子组羊肚菌种植大棚里,建卡户郭朝红难掩内心喜悦。今年,羊肚菌量价齐升,仅这一项产业就可为他家带来5万多元收入,说起羊肚菌这项产业,郭朝红喜滋滋地。

现在,羊肚菌正是翻土种植的季节,郭朝红和其他种植户们正在地里施肥松土,忙着下一季的栽种。

“以前种玉米喂猪,每亩产量不到0斤,一年到头也挣不到啥子钱。”郭朝红回忆说“以前,不要说手机了,看到别人家里有个座机打电话都羡慕得很。”

过去,这里种植最多的是玉米和土豆,1亩玉米地最好的收成也就斤,按市场价91斤算,一亩地的收成也就元。

为了改善生活,郭朝红在山里采过松油、挖过草药,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富裕起来,日子紧巴巴的。年,他被识别为建档立卡户。

年,乡干部上门动员他种植羊肚菌,告诉他可以免费领取菌种。当时,穷怕了的郭朝红是怀着赌一把的心理,万一成功了,生活会有大的改善。

领取菌种后,郭朝红和组上的3户村民来到县城参加县上举办的种植技术培训,县农业局专门聘请了省农科院和攀枝花市农业专家培训授课。学习完后,他拿出2亩地开始试种。

从年底到年5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2亩地居然产出斤新鲜羊肚菌,值达2万元。

几个月的时间挣了2万元,这一数字让郭朝红记忆犹新:“当年的价格是元1斤干货,我们收购后,将鲜货制成干货后,价格也上去了,这个对比太强烈,种植羊肚菌的效益比往年种玉米和水稻翻了十倍。”这一年,郭朝红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从年的2亩地到现在的5亩地,郭朝红每年都有5万元的收入,像郭朝红这样的种植户,项脚村还有近百户,项脚乡也因此成为全县羊肚菌种植大乡,种植面积扩大到亩,涉及贫困户70户人。

项脚村羊肚菌总产值近万元,户均纯收益超1.5万元,人均净收入元左右。

现在,项脚村羊肚菌种植已初具规模,县农投公司批量为种植户提供菌种和营养袋,并将开展羊肚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收购商也纷纷上门收购,部分电商企业早早就找农户下订单,形成了良性循环产业链。

年,项脚村实现整村脱贫。(记者李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