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寒冬时节,当四川的很多地方还笼罩在阴云寒气里,攀枝花市米易县却是阳光灿烂、天地橙黄。1月24日上午,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四川省报纸总编辑暨文化记者“沐浴阳光·攀枝花行”大型采风团。客车在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的山峦间爬行了一小时,来到新山傈僳族乡。大伙一下车,就遇到身着民族盛装的傈僳族姑娘、小伙们等候在村口以歌舞相迎。二十多名姑娘笑吟吟地端着迎宾米酒,迎宾酒是装在竹筒里的,接口处伸个小口儿。进村先得喝三杯酒“这米酒好喝,不醉人的!”当时我正揣度如何“蒙混过关”时,一位傈僳族姑娘已将满满一大杯用竹筒盛装的酒递到了我的嘴边,眼看无法拒绝,只好一饮而尽。我紧皱眉头喝酒的样子惹得姑娘哈哈大笑。原来,酒是新山傈僳族接待宾客的必备之物,迎接宾客到来和欢送宾客离去的时候,都要敬三道酒。傈僳族有句谚语:“山中的麂子是狗撵出来的,肚子里的话是酒酿出来的。傈僳族山高谷深,多梯田比比皆是进得村去,走过阿考广场(阿考是传说中傈僳族先祖)和大片起起伏伏的梯田,正遇到乡里一户人家在准备婚宴。我注意到,傈僳族的建筑则多为木结构的楼房,四周用长约一二丈的方木料垒成,上面覆盖着木板。新郎穿着藏蓝色西装,乐呵呵地安排几个小伙子备着礼单。院子里,几位师傅正在一口直径约一米的大锅里烹制着坨坨肉,香气扑鼻。一位坐在土墙下吹葫芦笙的老人告诉我,今天的婚礼至少有人参加,这会儿,他们在练习婚礼上要用的《笛里吐鲁调》。每有客人来临,姑娘们都会早早在村口等候屋外不远处的石墙上,靠立着那位即将过门的新娘。新娘很漂亮,约十八九岁,红扑扑的脸庞上洋溢着期待和喜悦,她身着右衽上衣,麻布长裙,裙长及地,腰束一条条纹的宽彩带,胸戴红花。面对众多老记的“长枪短炮”她开始有些不自然,但很快就笑吟吟地配合大伙拍摄。新娘身边,是一位小她两三岁的伴娘,伴娘胖乎乎的样子挺可爱。有四五个妇女坐在石梯上,她们大约是新娘的亲友团。纯净的阳光照在她们喜气洋洋的脸上,格外生动。新娘(左二)和亲友团前面在村口迎接我们的那位“女主角”,可能是乡里最漂亮的姑娘,她跳完迎宾舞后又当起了导游。她说,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位于四川省首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的龙肘山脚,是攀枝花市米易县唯一的傈僳族聚居地,全乡约有七千人。傈僳族能歌善舞,主要节日有约德节、澡塘会、尝新节、阔时节、傈僳年等,原始古朴的民风民俗沿袭至今。说到今天看到的新娘,这位导游介绍,傈僳人的婚姻十分自由,青年男女到了十八九岁后,白天一起劳作,晚上一起歌舞打跳,互相有了一些了解,觉得可以作为心上人以后,就相约一起在深山野外过夜。这一夜,姑娘小伙可以不睡觉,一直在路上走,也可以坐在山坡或是野地上,一直谈话,看能不能在性格上合得来,能不能成为夫妻。如果姑娘小伙子在野外把婚姻定下来了,再回家与父母说明,选择时间举行结婚典礼。土墙下的老人为婚礼在练习吹葫芦笙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二至十八,是新山傈僳族人的很重要的“约德节”。“约德”是约会的意思,“约德节”就是约会节。每当“约德节”来临,家家户户的青年男女们都精心打扮自己,姑娘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佩戴上平日都不佩戴的各种装饰品,小伙子们穿上整洁的服装,带上心爱的葫芦笙,在三月十二至十八这七天齐聚到一起,尽情的歌唱,尽情的欢跳。当男女双方互有情意时,便双双离开集体,走入松林中,走进山花烂漫的原野,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这段时间里,蓝天新月下的新山乡,成了歌舞的海洋,山林间、河流畔到处都是此起彼落的歌声。芦笙声声,入夜点燃篝火,通宵达旦,欢歌健舞,月起月落。傈僳族婚礼中有时还会举行祈雨仪式一年四季阳光普照的米易县,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灵关道上的重要驿站。很长一段时间,当地背夫主要是将蔗糖运到盐源县再换回盐巴背回米易。崎岖山路上,高山密林里,许多青年男女也在缥缈的山歌里滋生了美好的爱情。新山傈僳族“约德节”已是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刺绣、纺织这三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摄影报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