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精准扶贫一线的政法金索玛
——泸州市法院系统赴凉山精准扶贫女干警杨婷婷先进事迹
6年的两地分居,5个月的短暂团聚,在国家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精准脱贫决战决胜时刻,杨婷婷以朴素的家国情怀,响应组织号召,毅然决然奔赴精准脱贫一线,用青春与热血,向党和人民交出了当代青年为国家实现全面奔小康战略目标努力奋斗的光辉答卷。答卷的一串串数字,就是泸州市江阳区人民法院法警杨婷婷,赴大凉山精准脱贫一线近两年来的工作业绩。与驻村精准扶贫队员一起整理完善了年以来全村精准脱贫档案台账份;驻村入户调查,走访了户贫困家庭,涉及人数人;在精准脱贫的全过程中,对全村户非贫困户进行了精准摸排,防止非贫困户因不可抗拒的原因致贫返贫,涉及人数人;利用驻村工作经费为极度贫困人员购置棉被50套,为家庭困难的幼儿园学生购置衣裳71套,并及时发放到极度贫困人员和小朋友手中;年盐源苹果丰收,产品滞销,杨婷婷便发动原单位全体职工为白乌村贫困户推销萍果,仅贫困户沈海运一家就帮忙推销了余斤苹果,获利人民币余元。在这些数据和成绩的背后,隐藏着杨婷婷在精准脱贫一线的艰辛和努力,也是本单位和各级组织强有力的支持关心的结果。
扶贫先扶智,用知识与文化树立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决心
杨婷婷所在帮扶点的盐源县白乌镇白乌村,海拔高、风沙大、水源稀缺、气候恶劣。虽然在精准脱贫的进程中,公路修通进了村,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信息不发达和文化水平绝对偏低的综合因素叠加下,村里的村民普遍显得愚钝,对党中央的精准脱贫政策理解不到位,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的太少,不明白挖掉贫穷落后的症结所在,甚至有的贫困群众,思想深处固守越穷越光荣思想,把等、靠、要等懒惰行为变成生存的基本法则,有的贫困群众在穷得揭不开锅时,不是积极的寻找脱贫的路径,而是通过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求财求富。
面对这一状况,从大凉山深处走出来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杨婷婷,认为治愚必先扶智,扶智必先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水平。为此,她利用工作之余对全村人进行了全面的文化知识摸底排查,经过摸底排查,杨婷婷发现,除适龄学前儿童外,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人数所占比例73.4%,初中文化人数所占比例11.3%,高中文化人数所占比例8.6%,大学文化人数所占比例6.7%。经过分析对比后,杨婷婷得出结论:村民愚钝的问题出在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上。
找到治愚的原因后,杨婷婷利用懂彝语的优势,挨家挨户的进行走访,用拉家常的方式告诉群众,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无条件送进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上小学、初中、高中的孩子绝对不允许辍学,更不允许家长像过去一样,把孩子上学用的费用用来买酒喝;二是获得初中学历的年轻人,要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和当地致富的基本条件,家长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学会本乡本土的致富技能或外出务工;三是认真落实农民夜校授课任务,并主动积极配合联系、邀请专家学者参加农民夜校授课,先后配合邀请西南民族大学彝学专家马锦卫教授、凉山州会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阿布阿丽女士到白乌村农民夜校进行授课,授课期间,不允许任何一个家庭找理由不参加学习。通过一系列组合拳的实施,每家每户的适龄儿童整齐走进了幼儿园,上小学、初中、高中的孩子不再因家务繁重为由中途辍学。在杨婷婷的不懈努力下,村民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没有文化就不能挖掉穷根,依靠国家等、靠、要的想法是羞耻行为。一些村民自觉的喊出口号:我们也有一双手,靠知识靠勤奋,自己致富最光荣。
将精准脱贫与“禁毒防艾”相链接,彻底根除因病因毒致贫返贫怪象
吸食毒品是凉山贫穷村落部分家庭因毒致贫、因毒返贫的直接原因。针对这一问题,省禁毒办协同相关部门,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州委州政府有力支持下,开展了为期三年全民参与的禁毒人民战争,精准脱贫与“禁毒防艾”并举,在一根轴线上同步推进。为使“禁毒防艾”工作有效促进精准脱贫任务落实,杨婷婷在工作中,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手法,在白乌村创建性的推行“1+1+1”精准脱贫工作模式,即脱贫工作+禁毒工作+防艾滋病工作三位一体同框运行。
为全面掌握白乌村吸毒人员的基本情况,杨婷婷主动与禁毒部门对接,从数据上全面了解帮扶村落吸食毒品人员的基数。在此基础上,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杨婷婷逐一对相关吸食毒品的人员所在家庭进行走访。在走访中,一边帮助吸食毒品人员所在家庭落实脱贫政策框架内的精准脱贫措施,一边针对性地对吸食毒品人员和家庭展开禁毒宣传教育,用凉山本地的典型案例,教育吸食毒品的人员和家庭,使被教育的对象及家庭感受到党的脱贫政策温暖的同时,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和吸食毒品致贫返贫的必然性。为使工作真正的做到走心,杨婷婷在做点对点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中,经常到吸食毒品人员的家里,以干部群众一家亲的方法,打亲情牌,打感情牌,让吸食毒品人员和家人真正体会到精准脱贫的工作队员帮助他们禁毒,是真心在为他们早日脱贫费心思。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擦出了共鸣火花,在杨婷婷耐心细致的工作感化下,白乌村的吸食毒品人员和家人,明白了长期导致他们贫穷的恶魔就是毒品。据不完全统计,仅年全年中,杨婷婷利用休息时间与帮扶村的20多名吸食毒品人员交流交心达80余次,并规范做了交心谈话笔录20余份。
针对吸食毒品人员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的同时,作为专职“治毒”人员的杨婷婷,感觉力度还不大,认为不沾染毒品的更多群众,如果在思想上不引起对毒品危害性高度重视,一不留神被毒品俘虏,将会成为因毒致贫因毒返贫新的贫困对象。为此,杨婷婷在法院和公安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利用坝坝会,田边地角闲谈聚集机会,展开全覆盖的禁毒宣传教育,受教育对象达人次,并配合禁毒部门向村民发放禁毒宣传教育传单余份。在此基础上,为使禁毒宣传教育加码发力,杨婷婷还利用司法警察的特殊身份,先后邀请了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泸州市江阳区人民法院、当地禁毒部门和疾控中心等部门10余名专家、法官进村入户,开展禁毒知识普及宣传教育,受教人数达余人次。说起白乌村涉及毒品人员的情况,杨婷婷可以说做到了口口清,在她的工作台账上,一串数字证明了她工作的细致:高危贩毒人员5人,吸毒在押人员3人,涉及吸食毒品在村里人员20人,涉及吸食毒品离村人员10人,因吸食毒品死亡人员5人,因吸食毒品失去联系人员2人,有过吸食毒品历史在外务工人员25人。
在做好因毒致贫因毒返贫相关人员工作的同时,杨婷婷一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