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蜀地之西南的地区,即今贵州,云南、湖南西部、广西西北部和今四川雅安各市县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的康定地区、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带,都叫做西南夷。
所谓的西南夷,《史记·西南夷列传》有个解释:“在蜀之南。”这样的解释,是正确的。这个广大的“西南夷”地区的国土总和面积大约有一百万平方公里左右。古蜀国的起源,至今依然是个谜。杜宇时代的蜀国,北边的国界达到了秦岭褒斜一带,大致在今陕西的汉中至宝鸡地区一带,近年来,陕西宝鸡地区出土了一些有古蜀国宝墩文化特征的贵族古墓遗址,也证明了这种记载;蜀国西南至今四川雅安市一带;东南至今四川峨眉山一带;东边至今重庆一带;南部则至“南中”,这里说的“南中”,则是指意的今云南、贵州一带了。
由此可见,古蜀国时代的疆界,已经达到了当时的夜郎国和滇国一带,也就是今云南、贵州一带。相传,古蜀国的望帝杜宇来自于岷江上游,大致是从当时西羌人主要栖居地的今甘、青、藏高原一带沿长江上游各支流而下达到蜀地的;古蜀国的丛帝鳖灵则是从云贵高原一带进入今四川宜宾地区,然后,他们再沿岷江逆江而上达到当时蜀国都城所在地的成都平原的郫邑(今四川郫县)一带的。
今云南昭通地区一些学者之所以坚持认为古代蜀王之一的鳖灵就是他们本地人,应该就是他们根据《华阳国志》记载的古蜀国起源情况所说,也可能与今云南昭通地区中出土了不少古文物情况相关。《华阳国志·蜀志》中所说的杜宇所纳王妃的朱提梁氏女,应该是指意的今云贵一带的“朱提”,即今云南昭通地区。云南昭通,邻近今贵州、四川和云南三省交界与岷江汇入长江的今四川宜宾地。这说明,古蜀国,可能本来就是由古蜀本土人、夜郎人和滇人所共同创造。
前年,秦国灭亡古蜀国。前年的周赧王五年,即秦武王元年,秦武王将原蜀国领地拆分成为汉中、巴、蜀三秦郡,并杀死原蜀侯,另外派遣了一个傀儡蜀侯;同年,秦国在蜀地组织兵员十万和粮食万船,开始沿长江一线“浮江伐楚。”战国后期,中原争霸战争越来越激烈,楚威王时期,楚威王曾经派遣将军庄蹻率领楚军沿长江到巴以西的夜郎国和滇地一带开拓新的疆域。
楚国将军庄踽带领军队进入滇地和夜郎国地区不久,蜀国就被秦国灭亡,蜀地实际上就成为秦国了,再加之当时的秦国正在攻击楚国,夜郎国地区中的道路也经常塌方而与内地不通,于是,庄蹻大军可能就回不去楚故土了,所以,庄蹻就在滇地和夜郎国一带变异自己的楚习俗和服装。大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秦为了将滇地和夜郎国也纳入大秦版图,秦始皇曾经派遣了大量巴蜀民工向滇和黔修建能通马车的“五尺道”,秦王朝修建这条“五尺道”长达十年,一直到秦王朝灭亡方止,由此可见,大秦王朝时期,巴蜀地就已向今云南和贵州一带修建了交通马路。
由此可知,我们今人所说的从巴蜀通往滇、黔一带的西南山区之中的“茶马古道”,大秦王朝统一中国以后,巴蜀人又修建了十年。今人知道这个情况,很重要!否则,今人就难以理解为什么司马相如会坚决反对唐蒙杀伐征服而力主采取和平宾服西南夷策略的历史原因,因为,充分利用古蜀国和大秦时就已通西南夷的历史成果,比杀伐征服手段更有效。西汉初,由于汉王朝内外烦琐事件太多,所以,西汉朝廷无力接手大秦王朝对滇地和夜郎地的管辖事务,交通一旦开通,蜀地和西南夷的各式各样来往是阻止不住的,当时,巴蜀一带的商贾沿着这条古蜀道和秦时已修好的“五尺道”大量出入西南夷而交易莋马、僰僮、旄牛,这样,巴蜀一带就很富裕了。
以上史载的古蜀国和大秦时代就已交通了西南夷的说法,后有许多考古证据,比如,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发掘出了与殷商同时代的古蜀国文明遗址,三星堆古蜀国遗址中的许多器物的文化风格,与中原文化风格迥异,却与今西域和南亚一带的古文明文化器物的风格相似。三星堆文物风格与西域和南亚文化风格相似。那么,当年这条连接西域、南亚与古蜀国的通道在哪里呢?
应该说,其就在蜀地与今滇、黔一带,也就是今人所说的“南丝绸之路”。近年来,在四川西南山区、在云南、贵州的山区之中,分别发现了一些秦和秦之前的古老石板路,根据专家们对这些残缺石板路的规格和散落在这些石板路两旁的古遗物考古考证看,这些西南山区中的古道,应该就是“南丝绸之路”的五尺道遗迹。
显然,“南丝绸之路”,要比后人所说的北丝绸之路更为古远,因为,前年的汉武帝元狩元年,张骞向汉武帝提及到他曾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和中亚一带)中看到过出产于蜀地的“蜀布,邛竹杖”等商品。而这些商品,当时是不可能通过河西走廊和西域这条线路去大夏的,因为,那时候的河西走廊还是与汉王朝屡屡交恶战争的匈奴地,这些“蜀布、邛竹杖”应是蜀地商人通过“南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和大夏的。
大秦王朝统一中国后,曾迁移了一批已亡国的中原六国商贾进入蜀地,汉武帝时期,临邛(今四川的邛崃市和蒲江县地区)著名的富人卓王孙、程郑等人,就是当时被强制西迁蜀地的中原赵地商贾的后裔。“民工”这个词汇,早在西汉就出现了,而且,其还主要指意的流动性质的外来打工崽,当时,卓王孙的许多冶铁、纺织工人,就是招收的西南夷中的“僰僮”民工。但是,利用用工工钱差价而大量雇用西南夷中廉价“棘僮”的民工,是西汉蜀地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
蜀地工商或本地居民从不歧视外来民工和外来人,是有历史根据的,汉宣帝时的蜀人王褒(字子渊)的《僮约》。说明前60年左右的西汉王朝时代的奴仆下人已有了根据合约之“券”去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事迹。而且,王褒《僮约》中的那位理直气壮去与主人签订契约合同的“奴便了”,还很可能不是汉人,他可能就是当时来蜀地打工的“僰僮”或“西羌胡人”。这说明,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通过契约去实现人人平等的劳动法制国家。
“汶山”,则是指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区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一带的崇山峻岭区域。“汉嘉”,是指今四川雅安市一带。“定笮县”,是指今四川盐源县,这个地区中自古以来就居住着西南夷中的大批“摩沙人”。应是今云南、四川的康巴藏人的祖先民族之一,也应是今居住在四川和云南交界一带的泸沽湖地区中的“摩梭人”的祖先族人。在古代没有宽阔道路的情况下,他们一般都是沿江河岸而移民迁徙的,要么,他们沿江而下,要么就是沿江而上。
古蜀国族人两个来源传说就证明了这种迁徙路线,古蜀望帝的杜宇部族可能是从甘、青、藏高原的中国西北地区沿岷江而下,而古蜀丛帝的鳖灵部族则是可能从西南夷的滇、黔地区沿岷江逆江而上,这样,两个方向完全不同的部族最终汇合于现今成都平原一带,而共同建立了强大的古蜀国。大量当初生活在长江和珠江中下游地区中的百越人就有不少来到了长江和珠江上游的今云南、贵州一带安居乐业。
西汉以降,许多汉人也进入云贵地区定居成为了西南夷民,比如,那个因刘邦讨厌他才最早封建他为今四川什邡市地之中的且侯的雍齿,他死后,他的爵位被西汉朝廷剥夺,他的后人就成了蜀地平民了。前年的汉武帝元封二年,雍齿后人应募前往滇池定居,这样,他们的后裔也就成为“南中”人了,也就成为了后人所说的“西南夷”了。
结语
西汉初,由于汉王朝内外烦琐事件太多,所以,西汉朝廷无力接手大秦王朝对滇地和夜郎地的管辖事务,交通一旦开通,蜀地和西南夷的各式各样来往是阻止不住的应该说,其就在蜀地与今滇、黔一带,也就是今人所说的“南丝绸之路”。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进入南中西南夷地七擒孟获,当时,随同孟获叛乱的雍剀,就是西汉初的且侯雍齿的后人。所以,西汉以降的许多所谓的西南夷人之中,其实也有大量的中原汉人后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