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体裁。有清一代,或创作于边地或描述边地山川风貌、民风民俗的竹枝词在四川大量涌现,其涉及地域广泛,涉及民族众多,内容丰富多彩。
清代四川边地竹枝词特点突出,集中展现了四川少数民族特色,反映了其生存状况。其“多以记风土人情”的诗风,为我们今天保留下一批珍贵的少数民族民俗档案。
竹枝词,又称“竹枝”“竹歌”“竹枝歌”“竹枝曲”等,属于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富有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的诗歌。在我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其因雅俗共赏,语言和题材亲近大众而传播广泛,受众普遍,影响深远。
一、清代四川边地的竹枝词四川地处西南腹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藏羌彝民族走廊”千百年来的民族迁徙与演化,成为我国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大省,民族及其支系众多,少数民族人口庞大。
现今这里不仅有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而且在不少市县,还设有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自治乡。
这种“边地之省”的省情,自古有之,《史记·西南夷列传》便记载道:“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至于川省的边地竹枝词创作及其研究,四川虽为竹枝词的发源地,民歌一类民间文学发达,“夷歌番舞”历史悠久,但今所见最早的边地竹枝词,却始于清代,相较其他区域,年代偏晚,数量偏少。
今学界的研究,除对《松游小唱》着力较多以外,对川省边地竹枝词的系统搜查与研究工作,至今仍属空白。
(一)清代四川创作于边地的竹枝词
清代四川创作于边地的竹枝词数量本不太多,为方便罗列,我们以现今行政地域进行划分,按照藏、彝、羌的顺序将主要篇目胪列。
甘孜藏族自治州:嘉庆九年奉调巴塘粮务委员的李苞的《巴塘诗钞》,内收多首诗词,中有七言竹枝;其五言绝句,也多有竹枝意。
钱召棠于道光二十二年,以知县衔出任巴塘粮务委员。他在巴塘任职期间,通过博访周咨,实地勘查,编纂了《巴塘志略》,录入其所作《巴塘竹枝词》40首。
凉山彝族自治州:乾隆时举人,西昌人氏杨学述有《建昌竹枝词》20首收于《西昌县志》;曾任会理知州的莆田人郑王臣有《会川竹枝词》14首收入《蜀游诗续钞》。
乾隆时曾任盐源县知县的王廷取《盐源竹枝词》15首,收入《盐源县志》;道光年间拔贡颜启芳也有《竹枝词》8首;咸丰年间钱塘人李瑜所作《雷波竹枝词》4首,收入《李念南诗稿》。
今西昌市人氏,光绪拔贡颜汝玉在会理县创作的《建城竹枝词》0首,收入《西昌县志》;光绪贡生,今冕宁县人赵开图《竹枝词》首,收入《冕宁县志》。
光绪时冕宁县文生陈九德的《竹枝词》5首,收入《冕宁县志》;光绪庠生郑知同著有《由宁远至雅州十二长亭中途即景偶得新句集为竹枝》10首;越西县教谕张绍明亦有《涐水竹枝词》4首。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山阴人氏杨国栋,曾任峨边县令,王培荀所著《听雨楼随笔》卷三录有其《峨边竹枝词》10首;四川荣县人黄与橿游历途经当地,作有《竹枝词》2首。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乾隆丙戌进士李殿图有《番行杂咏》;道光举人、华阳县丞曹三选有
《绥靖屯杂咏》,收于《绥靖屯志》;潘时彤有《绥靖屯杂咏八首》,收于《绥靖屯志》;陆文杰有《绥靖屯杂咏六首》,收于《绥靖屯志》。
胡经德有《绥靖屯杂咏八首》,收于《绥靖屯志》;屯务李心衡有《绥靖屯八景》,收于《绥靖屯志》;道光举人,中江人何斯盛有《维州竹枝词》4首,收于《柳汁吟舫诗草》。
广安人袁为佐《维州竹枝词》10首,收入《理番厅志》;王铭旅行维州作有《客有问维州者走笔成竹枝词数首》;灌县人,附生罗世勋自灌县赴茂州谒先人墓时作有《西征竹枝词》14首,收入《逸园集》。
灌县人王昌南有《老人村竹枝百咏》;清末范濂有《小金川竹枝词》;清末董湘琴有《松游小唱》。
(二)清代四川兼录边地风俗的竹枝词
与创作于边地的竹枝词不同,清代四川纪录边地风俗的竹枝词,不一定非为作者深入边地所为。
一方面,四川少数民族历来重与外界沟通、交往,互市发达,大量少数民族进入内地经商、劳作,这部分情况便被记于内地竹枝词之中。
另一方面,川西片区历来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糅杂的区域,不少与边地相邻的府县,当地竹枝词部分纪录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互动的史实。
二、清代四川边地竹枝词的特点边地竹枝词,既兼乡土竹枝词的“风土”特质,又以少数民族及其生活区域为主题,地方志与民族志的特色兼而有之,这使它成为我们今天了解与研究少数民族不可多得的信史资料。
事实上,竹枝词的民族学价值,早已引起学界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