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9994023356023855&wfr=spider&for=pc封面新闻记者杨帆摄影陈羽啸青铜,淬火而生,炫丽流光,古人谓之“吉金”。当青铜重器沉睡于地下,千年后再度“惊醒”时,岁月给它们蚀刻了绿色的锈痕,这份沧桑的背后,其实是一段失落的文明。6月18日,“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即将在盐源县举行。近日,在研讨会举行之际,主办方邀请到文化、考古、历史等多个领域专家学者汇聚到阿来书房,先一步为大家揭开盐源的神秘面纱。在这场名为“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的圆桌论坛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阿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孙华;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四川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李水城;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段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志清等五位专家坐而论道,他们以《盐源四川又一“青铜王国”》为题,畅聊盐源青铜文化的前世今生。在四川,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举世瞩目,他们独一无二的神秘造型让人浮想联翩。如今,在四川南部的盐源盆地,一片年前的墓葬群中,也有一大批造型独特的青铜器正在露出清晰面庞。近年来,考古工作人员在凉山州盐源县发掘出土石器、铜器、铁器、金器、陶器等万余件,以老龙头墓地为代表的青铜文明,向世人展示出四川继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之后的又一处“青铜王国”。周志清:地理优势让盐源青铜文化脱颖而出当天的圆桌论坛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志清客串主持人,首先给大家介绍了盐源青铜器考古的最新成果。周志清最近20年在凉山彝族自治州从事成都-凉山区域考古合作项目,而从八年前开始,他就一直在盐源盆地进行相关考古发掘。周志清介绍,盐源位于中国四川的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地理上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处于横断山区的北段。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处于南北承上启下的一个中间位置,而且有丰厚的资源,资源禀赋,优势很丰厚。盐、铜、铁都非常多。这为它后来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从年开始,我们在盐源盆地首先发现了距今年到年的新石器文化。这个文化的重要性在于,一是填补了盐源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空白,同时打通了西北沿着川西到滇西的中间缺环,这是我们新石器考古的一个重要突破。二是我们最近几年在发掘的老龙头墓地。”周志清还称,这个墓地是在年就已经被发现了,年和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先后对它进行了两次抢救性清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从年开始,受国家文物研究院委托,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以及盐源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它进行了3年的持续性发掘。周志清说:“这个墓地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西汉早期,出土了一些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器,为盐源盆地青铜文化在西南地区中的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个文化具有非常明显的多元化的特征。”孙华:盐源的铜鼓纹样会联想到金沙太阳神鸟孙华教授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青铜时代考古,此外还从事中国先秦史、中国艺术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孙华教授说:“盐源我去过,它在西昌盆地、安宁河河谷的一侧。它地势高平,阳光充足,还有盐卤。从盐源这个名称就可以看出来,它是古代人们生息、从事农业生活的一个好地方。”在圆桌论坛上,孙华从已有材料分析了当年的盐源“青铜王国”的社会形态,“从已经发表的资料看,老龙头墓地的墓葬很密集,是有规划有安排的一个墓地。墓地的墓葬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说明墓葬主人的社群也相当复杂,有社会的分层,至少分为三个等级,甚至更多。”孙华教授还称,在随葬器物方面,盐源出土文物与云南地区也有明显的相似性。“以盐源的青铜鸟柱为例,有的墓葬一下子出土好几个这样的东西,在大理州博物馆可以见到一大堆这样的铜器,所以两地也很可能有一些关系。”他还表示,这些青铜器的出土,也展现了盐源的古蜀先民对青铜器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其实这些青铜器比较粗糙,没有以后的滇文化那么精致。也可能是为了随葬,才没进行进一步的修整。但即便如此,我们看到有一些青铜器已经很精彩了。”孙华还注意到,盐源青铜器里既有西南地区常见的铜鼓,也有具有北方传统工艺的器物。其中,盐源出土的铜鼓形状朴拙,纹饰简洁,鼓面正中有太阳纹,围绕太阳纹还有四只飞翔的翔鹭。“看到这个铜鼓纹样,就联想到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即四鸟绕日金箔。这样的装饰在西南铜鼓上普遍存在,有四只鸟的,有八只鸟的,还有十二只鸟的。总体看来,盐源这个地方是古代交通要地,是古代文化的一个走廊。”孙华教授说。李水城:盐源青铜文化与当地盐业资源有关四川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李水城,年4月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的研究方向是新石器时代考古、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盐业考古、环境考古,是该领域的顶级专家。盐源出土的青铜器也引起了这位考古大咖的强烈兴趣。在李水城教授看来,盐源偏于四川一隅,直到现在,去盐源的道路也并不好走,在交通条件更为恶劣的古代,通往盐源的交通线路是如何打通的,这里如何成为沟通南北东西的重要枢纽,值得深入思考。李水城教授介绍,年,四川著名学者、考古学家童恩正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在这篇文章中,童恩正以广阔的视野,将中国从东北到西南这个大跨度的半月形地带古代文化做了精辟总结。他说:“我之所以列举这篇文章,目的就是想说明,盐源正好处在这条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中间的一个最重要的节点上。童恩正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盐源这些文物还没有出土,因此他也没意识到盐源在这条通道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今天回过头来看,盐源应引起我们充分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393.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