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队员巡山归来
守好瞭望哨,站好防火岗
连日以来,木里县三桷桠乡下了几场大雨,干涸的森林吸足了水分,森林草原防灭火的压力骤降。海拔米高的三桷桠乡瓦尔布瞭望哨,防火“观察员”沈依古依旧像往常一样,拿着高倍望远镜,一丝不苟地观察着四周的森林。
“不鸣金不收兵”
毫不松懈继续“备战”
瓦尔布瞭望哨是一座视野极其开阔的木塔,站在上边,寒风凛冽,但视野又极其开阔,全乡1/3的森林尽收眼底。在50倍高倍望远镜下,就连最远处的树枝丫也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瞭望哨有4个人,两班倒,一个班上十五天。我们的工作,就是随时观察森林,只要哪里冒出一点白烟,就会立刻用对讲机通知村里。”沈依古说,就算最近雨水丰富,几乎没有起火的可能,但只要还处于森林草原防火期一天,就一刻也不能松懈。“做好防火是我们本乡人的义务,是我们工作的责任,更是要严格遵守、不能打折扣的命令。”今年29岁的沈依古曾当过兵,自从穿上护林防火的民兵迷彩服,拿起望远镜,他仿佛又回到军营中的岁月——在“哨所”站岗,服从上级的命令,就是天职。
从瓦尔布瞭望哨向下走十多公里山路,就到了邱家梁子前置驻守点,这里搭建了五六间木屋,水泵、水袋、油锯等防灭火单兵作战装备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装备架上,10名综合应急救援队员就24小时驻守在这里,并随时处于“备战”状态。
“信号塔梁子有疑似火情发生,所有人立刻收拾装备,赶赴起火点。”综合应急救援队中队长沈建超一声命令后,10名正在吃午饭的队员,立刻放下饭碗穿戴装备,骑上摩托车,赶赴起火点。
这是一次事先毫不知情的无脚本应急演练,接到上级火情通知后,队员们骑着摩托车,在山路上疾驰,28分钟后赶到“起火”地点,这时才发现,原来是演练烟雾罐形正冒着白烟。
队员们毫不松懈,每一场演练都是灭火的实战。
连接水袋,启动水泵,队员提着水枪冲锋在前,将一场“刚刚燃起的火苗”迅速扑灭。从出发到将火“打早打小打了”,仅用了35分钟。
“我们的工作就是训练、巡山,时刻做好防火灭火的准备。”沈建超是去年5月加入综合应急救援队的,刻苦的训练让他从一年前初出茅庐的新手,成长成为经验丰富、技术过硬老兵,并担任该前置点中队长。“三桷桠乡森林茂密,是我们本地人致富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一代代人都靠着林中的松茸、鸡枞等山珍生活。保护森林,就是保护家乡人的饭碗。”沈建超说,为了家乡的绿水青山,他再累再辛苦也无怨无悔。
沈建超的家就在不远处的高房子村,离前置点只有十二公里,但他已经三个星期没回过家了。
党员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
合力筑牢“防火墙”
三桷桠乡地处雅砻江河谷,一座接一座的大山上,有38.5万亩的森林。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是该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
走在林道之间,路旁随处可见蓄满清水的蓄水池。乡干部介绍,目前足有口。
“我们乡干部职工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三桷桠乡党委书记王小龙说,每一口蓄水池,都是群众主动、义务投工投劳建设出来的。
就在今年一月,春节前夕,为了补齐三桷桠乡森林草原防灭火的基础建设短板,群众冒着大雪,利用建设防火通道时砍下的木材建设“木洛子”蓄水池。
鸡毛店村村民马尔古仍然记得,年三十那天,他还和乡亲邻里们,在党员的带领下,扛着几百斤的木头,走在颠簸难行的山路上。
“大雪冒过了膝盖,每走一步都要用比平时多五倍的力气。”就是在这样的困难里,马尔古一组十八人,一天能修五口蓄水池。“有了蓄水池,森林如果起火也有办法了。”
当地群众对于这片森林的感情,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为了能够在更严峻的防火压力到来前补齐短板,全乡建设“路带水”路46条,公里,蓄水池口,其中春节前后就建了口。建设应急前置点8个,防火卡点10个,瞭望哨7个,并将全乡划分为7个山头,进行详细地理测绘……
正是一项项基础建设的扎实,以及对于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重视和宣传,形成良好舆论氛围。三桷桠乡党员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用高度的责任感,筑牢坚固的森林草原“防火墙”。
采访时,记者问村民马尔古,“是什么力量,让你们坚守在森林草原防火一线奋力前行?”
“虽然脚下白雪皑皑,但眼前就是绿色家园,背后更有党旗飘扬。”马尔古说。(记者徐箭明张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