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西南地区的“古道”,我们很多人最先想起,甚至只能想起的便是“茶马古道”。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沟通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茶马古道自然是重要的。可于古时的西南人民而言,维系生活的不仅有茶马古道,还有一条重要性不亚于东部的京杭大运河的“陆上大运河”。这条西南人缺不了的古道,便是以食盐为主要运输物资的——川盐古道。一、一枝独秀的川盐地大物博的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多个著名的食盐产区。长芦盐场、布袋盐场和莺歌海盐场甚至在今天都稳坐中国盐场的前三。但在西南地区,哪怕直到新世纪,四川都是重要的食盐产区。也正是因为四川是古时西南唯一的产盐大省,很早以前,它就因此在西南一枝独秀。早在秦汉时,蜀人就在四川境内发现了天然盐井。今四川凉山的盐源县,其名就源于两千多年前人们在这里发现了出产白色食盐的盐井。后来人们在巴蜀一带不断发现天然盐井、盐田,形成宁厂盐场、泔水盐场、自贡盐场、犍为盐场等重要川盐盐场。据《汉书》记载,西汉时国家就已经开始对四川的食盐生产进行统一管理。至唐代,四川出产的食盐甚至被定为中原与吐蕃交往的必备物资,成为李唐控制吐蕃的重要工具。宋时,蜀人还掌握了更先进的开凿和利用盐井的技术,让川盐从被动地淋卤取盐转变为主动的取卤熬盐。这进一步扩大了川盐的产量,让川盐出川有了更大的底气,也让因川盐而生的川盐古道延伸到了更深广的西南腹地。二、川盐古道的形成和路线作为以食盐为主要运输物资的古道,“川盐古道”其实不是某一条孤零零的道路,而是一个历经上千年才形成的覆盖西南大部分地区的庞大交通网络。这一网络既包涵如京杭大运河一样的运盐河,也有翻山越岭的陆上小道,与我们熟知的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和滇铜古道亦有重合。按理说,巴蜀一带有长江,利用天然水道向外运输盐是最划算的。可因为水运容易被官方控制,且长江上游水道崎岖、十分危险,能到达的地方也实在有限,所以人们许多时候还是选择走陆路。而走的人多了,西南便形成了从巴蜀出发,连接鄂、湘、黔、滇的川盐古道。盐的产地在北,市场在南,古人的行动轨迹便不可避免地与西南的山川垂直。再加上当时除了肩挑背扛、马匹驮运,人们也没有别的运输手段。而负重前行的人们每日翻山越岭也就行进三十至六十里。所以在川盐古道上,几乎每隔三十里就有一个小场(小集镇),六十里则有一个大场(大集镇)。有时有些高山难以翻越,有些大河也不容人轻松渡过,所以在附近的山坳、谷口、桥头、渡口,往往也会形成较大的集镇。距今已有六千年,被视作我国最古老集镇的大溪古镇,就有学者认为是“当年巴人与中原大国行盐贸易的主要通道”。至于详细线路,以川滇古盐道为例,其主要线路的起点为四川成都,经过今重庆宜宾、云南昭通、曲靖、大理、保山,从今云南腾冲或德宏出境,到达今缅甸北部,再到达印度或其他东南亚国家。另一支线以四川盐源县为中心,连接金沙江、雅砻江的大片地区。另外,秦代修建的五尺道后来也成为了古盐道。三、川盐古道的影响通过川盐古道,古人受到的最直接影响必然就是获得食盐。而伴随古道的繁荣,古道一带的各族人民也在其他方面受到了诸多影响。尤其是西南地区本就遍布文化各异的少数民族,川盐古道的影响也就更为深远了。以川盐古道之一的川滇古盐道为例,其沿线分布着苗族、仡佬族、土家族、布依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原本他们生活在群山之中,对外交流十分有限。但伴随盐道的形成,其他地区的文化也随着食盐一同输入:巴蜀一带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带到大山之中,盐道沿线传统的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则被打破,商业、手工业等逐渐出现。除了物质上的交流,川盐古道还沟通了古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明清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后,川盐古道更是成为了官方施行教化的重要路径。这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沿线的民俗文化,也推动了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时至今日,因川盐古道而起的许多城镇还屹立在原地。虽然再也不会有盐夫带着川盐来到这里,但他们风韵犹存。因而或许将来亦会有游人重新让这些古镇恢复往日的车水马龙,让古道上的文化继续熠熠生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