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天空很蓝,这里的月亮很美,这里的山路很弯。脆弱的生态环境,贫瘠的土地,连绵的群山。这里就是盐源县盐塘乡坝窝村。而在这里进行扶贫、这里要改变,和登天有什么区别呢?驾车从盐源县城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需3个小时才能到达。两年前,当驻村工作队队员们首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大家都蒙了。扶贫工作怎么开展?从哪里着手?两年时间能脱贫吗?日月如梭。如今,两年过去了。坝窝村村落干净整洁、乡风文明,民风淳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户都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驻村工作队,而张禄均就是其中一员,年6月他从泸州江阳来到了坝窝村。张禄均,农工民主党党员,泸州市人大代表、江阳区人大代表、江阳区民宗局副局长、盐源县盐塘乡坝窝村驻村工作队队员。今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坝窝村。接下来,我们用一系列照片来记录张禄均的扶贫之路、抒写他的扶贫答卷,重温那一种独特的幸福成就感。黝黑的皮肤是驻村队员的标配。顶着烈日,初次行走在通往贫困户的路上,步伐稳健,却心情沉重。贫困户路上的那座独木桥,守望着那条潺潺的小溪,也期待着禄均的每一次过往。“张局长,你今天又去看沙玛哈啊?”每一次去沙玛哈家走访,都会遇到勤劳忙碌的彝族妇女马歪落,她都会亲切热情地和张禄均打招呼。深入贫困户,和主人侯志军娓娓道来,我们一起算算脱贫经济账。傍晚,和村民围坐在火塘旁,吃着灰巴巴的烤土豆,映着火光,促膝相谈。对于张禄均而言,这是和村民交流的最好契机;对于贫困户而言,这是张局长送来的最美最甜的夜话。“产业扶贫落实在点子上”。在山岭中,张禄均与驻村队友、村两委一起探讨寻找野外种植香菇的扶贫“大单”。“四比四讲”宣传走进院落。“四比四讲”是驻村队员张禄均提出的精神文明助推脱贫致富新思路,即比精神、比环境、比习惯、比成效,讲孝道、讲爱心、讲诚信、讲感恩,旨在提升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全村“四比四讲”启动仪式上济济一堂的孩子们。这是张禄均独有的工作智慧——“两代论”,这种工作方式就是通过子女一代来感化影响上一代,推进“四比四讲”的落实。“四比四讲”得到全村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也形成了简单的村规民约,工作得到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卫生习惯,从如厕开始。这就是坝窝村的“厕所革命”。村民家简陋而整齐的鞋柜。文明美好的生活从足下开始。简陋而整齐的农家院落房屋简陋,阻挡不了村民良好卫生习惯即使是一条土路,也时刻保持着干净卫生。显然,主人家已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彝家舒适的客厅。干净整洁,请您来作客!好习惯“超市”开到了村办公室。为了激发村民们的“四比四讲”积极性,村里出台了专门的奖励措施,村民根据积分累计可以到“超市”免费兑换领取洗衣粉、洗洁精、抽纸等生活日用品。村民们跳起欢快的舞蹈,享受文明的喜悦。脸上洋溢的笑容不就是文明之花的盛开吗?爱党爱家爱坝窝。全民“同心向党”,全村“四比四讲”。“四比四讲”评比活动上,示范户领取到奖牌和奖金,脸上洋溢着会心的微笑。“四比四讲树新风,脱贫致富感党恩”,我们都来合个影。获奖贫困户罗使呷拉着张局长的手,“张局长,卡莎莎”,还一定要与他合影留恋。年9月以来,坝窝村开展“四比四讲”精神文明助推脱贫致富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得到凉山州委和盐源县委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州推广。整治后的路沟和堡坎面目一新“撸起袖子加把劲儿!”新实施的硬化入户水泥路,彻底改变了家的归途。年6月,驻村工作队入驻坝窝村以来,积极争取落实资金33万元,村道拓宽3公里、边沟治理4公里;落实资金45万元,采取村民投工投劳形式,实施入户路硬化米。村民D级危房正在改造。年6月以来,驻村工作队队员积极向上争取落实资金万元,分三批次对51户的D级危房改造修建,对户C级危房进行加固改造。目前,贫困户们都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改造后的木楞房掩映在绿树中。原来,诗人孟浩然描绘的美丽山村风光和美好的田园生活意境也能在坝窝村找寻到。有书看还有玩具呢!张禄均多方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向村幼儿园捐赠书籍、文具和玩具等活动。儿童们有书看、有玩具玩,脸上洋溢着纯真的喜悦。张禄均作为农工党江阳区支部党员、泸州市人大代表、江阳区人大代表,积极发挥联系广泛优势,加强多方对接联系汇报,筹集帮扶资金和物资。年7月,江阳区人大常委会向坝窝村捐赠资金元,为村民添置卫生用具。年7月,江阳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朝德向坝窝村捐赠援彝资金元。年1月,农工党泸州市委会向坝窝村捐赠援彝资金元。张禄均兢兢业业,出工出力,服务到家,为结对的贫困户罗尔使亲自送去鸡苗。领取爱心物资的村民们。如今,坝窝村的荣誉满满,这是鞭策驻村工作队员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坝窝村党群服务中心新貌。“美丽坝窝村,文明坝窝村,我的新家。”张禄均自豪地说。认真记录扶贫日志的张禄均实在是帅呆了!(江阳区委统战部供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67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