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太阳最近,离城市最远。”吃过盐源苹果的人,断不会忘记它的脆嫩清甜。盐源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幅员面积平方公里,现拥有苹果园41.3万亩,年产苹果1亿多公斤,占四川苹果总产的60%以上。
但是,盐源绝不仅仅只有苹果,这里物产之盛、山川之美、故事之多、历史之久,令人惊叹。它曾以盐铁之利而繁荣,明代诗人朱簋曾以地方官身份在此留下“金生丽水,润盐古道”的摩崖石刻。这个县城与盐有关,与古老的笮人部族有关。至少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众多族群便在此居留或迁徙,在广袤的山岭、河谷、盆地、湖滨之间留下足迹。时至今日,千年盐源抖落历史的风尘,重新焕发出如苹果花般的鲜活生命。
今年暮春时节,记者踏上了探访盐源的旅程。从成都出发,南行五百公里,经过四季如春的西昌,再折而西行,翻越海拔两千多米的磨盘山,横渡奔腾的雅砻江,再翻越海拔多米的小高山,穿过铺天盖地的索玛花织成的锦缎,就这样进入了盐源。
车窗外是次第展开的画卷,满山遍野的苹果花开得正茂,洁白粉嫩的花朵在阳光下,涂抹着盐源春天的柔情蜜意,空气里弥漫着苹果花的淡淡芬芳。下榻地点在县城的笮都酒店。何为“笮都”?同行的凉山州文化学者陈甫林老师说,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年),设置定笮县,“定笮”就是平定笮人的意思。“盐源县双河乡有一个面积达两万平方米的老龙头墓群,近年来出土了大量战国到西汉时期的青铜器、陶器等,对于研究笮人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陈甫林老师的老家就在盐源,谈及千年古都的人文历史,他双眼闪亮,口若悬河。
次日清晨,汽车从县城出发,径直将记者一行带到位于杨柳塘村的老龙头墓群考古现场。在一片开满苹果花的平原地带,考古发掘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一群考古队员在土坑里小心地清理古迹,刀剑、陶器等破土而出。附近的民房里,专业人员戴着手套,正在对文物进行编号存档和初步修复。饶有兴趣地参观了陈列室的一些文物:锈迹斑斑的青铜器、样式古雅的双耳陶罐、金珠与玛瑙珠组成的项饰
……
“兵器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包括剑、戈、矛、刀、钺、戟、镞、甲、盾等。”在解说员的介绍中,大家仿佛穿越了历史,眼前出现了笮人的生活状态:多年前,在盛产盐、铜、金、铁的盐源盆地,生活着一支叫“笮”的部族,笮人以农业、畜牧业为营生,有时也打猎捕鱼。笮人抟泥制陶、冶铜铸器、纺麻织衣,将玉石、玛瑙、黄金制作成精美的装饰品……
炽热的阳光下,苹果树展开柔嫩的新绿,一朵一朵花瓣顾盼生辉,流出明亮的笑意,蜜蜂嗡嗡穿梭飞舞。脚下的这一片土地,曾经是笮人生息繁衍的家园。西汉以来,盐源逐步成为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藏羌彝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各民族交流互通,形成今天彝、汉、蒙、藏等14种常住民族聚居的格局。这一片地势平坦的高山盆地,是一个物产丰富的聚宝盆,已发现地下矿藏40余种,其中,初步探明的盐储量31.8亿吨、煤矿储量5.9亿吨、铁矿石储量2.02亿吨、铜矿储量23.6万吨。
盐,是盐源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矿藏,比自贡的盐史长年之久。汉书载,“定笮出盐,步北泽在南”。《三国志·蜀志·张嶷传》:“定笮,旧出盐铁及漆,而夷缴久固自食,蜀将张嶷杀率豪狼岑、盘王舅,获盐铁。”
如今的盐源县,盐业得到大力发展。加碘食盐、工业盐、牲畜营养盐成为盐业主要经营产品,盐在盐源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杨庆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