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垭古道#
冕宁三垭古道以冕宁县泸沽为起点,三垭古道全长余公里,具体走向为:泸沽—冕宁—大桥—苏州坝—燕麦地—翻越牦牛山—九龙三垭。现沿途多有藏文石刻和卵石堆砌的建筑遗迹。
#礼州古镇#
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西昌礼州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之一,现存部分城墙和一座城门,名新运门。城内明清古建筑甚多,如文昌宫与西禅寺等,街巷也保持了旧时布局。古镇附近有著名的礼州新石器时代遗址和礼州汉墓群。
#明清古城#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西昌明清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城有四门,东曰“安定门”、西曰“宁远门”、南曰“大通门”、北曰“建平门”,现东、南、北门尚存,南门“大通门”和东门“安定门”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布局。明清时期西昌古城一直是川滇道上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也是从安宁河谷通向凉山西部藏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
#东坪冶铜铸币遗址#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坪冶铜铸币遗址位于西昌市黄联关镇东坪村,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西汉末至东汉时期的一处官营冶铜铸币作坊的遗址,是南丝路上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官营冶铜铸币作坊,是研究南丝路商品交流活动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
#王所大石墓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昌王所大石墓群位于德昌县王所乡,共有大石墓3座,德昌是目前大石墓保存最多的地区。根据大石墓的形制与时代的变化规律,德昌王所大石墓应该属于西汉时期。
#魁星阁#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德昌魁星阁又名钟鼓楼,位于德昌县德州镇,始建于清咸丰三年(公元年),迄后经过多次维修。魁星阁由台基和建于台基上的楼阁两部分组成。台基的南北拱门的上方分别镌刻有“南通蒙诏”和“北达京畿”门额。德昌地处川滇古道,是川滇古道的必经之地。
#粪箕湾古墓葬群#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粪箕湾古墓葬群位于会理市河口乡粪箕湾,墓葬分布密集。墓葬文化面貌十分有特点,是金沙江流域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粪箕湾所处的黎溪盆地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粪箕湾古墓葬是战国时期活动在这条古道上的某支民族的遗存,对于研究南丝路的早期开发史具有重要价值。
#松坪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坪关位于会理县城南约公里,是唐宋元明时期四川渡金沙江进入云南的一处重要关隘,也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出川入滇的最后一个必经驿站,至今仍然保留有部分石板铺砌的道路。此外,松坪关还保留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和碑刻等遗迹。
#鱼鮓古渡口#
鱼鮓渡口位于会理城南约80公里的金沙江北岸,是古代由四川渡金沙江入滇的重要渡口。三国时诸葛亮率军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其渡口,据文史专家考证,正是会理县境内鱼鲊乡的鱼鲊渡。直到近年,古老的渡口在历经千年风雨之后,仍然发挥着两岸商旅往来的重要作用。
#老龙头墓葬群#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老龙头墓葬群位于盐源县双河乡毛家坝杨柳塘村,墓地中墓葬分布密集,墓葬形制特点突出,老龙头墓葬群的时代约在西汉时期,其时盐源是西南夷中一支大族—笮人(又称笮都夷)的活动中心区域,推测老龙头墓葬是笮人的文化遗存。
#润盐古道题记#
润盐古道,因元代在今盐源置润盐州(县)而得名。“润盐古道”之名,最早见于道上石刻朱簋题记。据清《盐源县志》载:明嘉靖年间,按察司副使朱簋巡视建昌道时,曾督修打冲河(即雅砻江)索桥。事后,题下“润盐古道”四字,刻于道边石壁上。
从“零关道”向西通往藏区主要有四条道路,其中泸宁古道、润盐古道、润盐古道都经过了木里,在今天,木里一些偏僻的乡与乡、村与村之间还保持着古老的马帮路,保留着马帮文化。
#木里大寺#
木里大寺,地处无量河中游,建于公元年,由喇嘛桑登绒布仿拉萨哲蚌寺的格局主持开山初建。
#曲公伸臂桥#
曲公伸臂桥位于木里县麦日乡曲公村,伸臂桥结构主要由墩含基、伸臂和桥面三部分组成,为双墩式伸臂桥,伸臂桥架设于河面之上,跨度不大,只在两岸架设岸墩,施工简单,依地势而建。
#俄亚大村#
俄亚大村处于云川两省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5县的交界处、四周被重重的高山和金沙江、无量河、龙打河环绕,真正是“鸡鸣两省五县”。俄亚是个纳西族古寨,有世界罕见的蜂窝状建筑群,全村多户人家的房屋连为一体,依山攀援,巷道蜿蜒。
远去的马帮留在了岁月的年轮里
尘封的记忆是一首沧桑的歌
走茶马古道
看世间沧桑
让我们一起到凉山
找寻藏在遗迹里的故事
—END—来源:凉山州博物馆、凉山文旅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