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名字由来
宋大理时北部为楼头赕(又名答蓝),南部为罗共赕,属善巨郡。元至元十六年(年)北部置永宁州,南部置蒗蕖州,年,永宁土府、蒗渠土司合并设立宁蒗分县,属永北县。“宁蒗”一词由元时永宁府、蒗蕖州二名各一字而得名。
宁蒗彝族自治县今隶属于云南省丽江市。
长江图
长江(金沙江)自北向南沿西部边界流经宁蒗。
泸沽湖
泸沽湖位于云南宁蒗县与四川盐源县之间的崇山峻岭中,距宁蒗县城69公里。湖面积5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达93米。湖水清碧,最大能见度为12米,是云南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湖水向东流入雅砻江、金沙江,属长江水系。
整个湖泊,状若马蹄,南北长而东西窄,形如曲颈葫芦,故名泸沽湖。泸沽湖不仅水清,而且岛美。泸沽湖四周青山环抱,湖岸曲折多湾,共有17个沙滩、14个海湾。
湖中散布5个全岛、3个半岛、1个海堤连岛,一般高出水面15至30公尺,远看象一只只绿色的船,飘浮在湖面。其中,宁蒗一侧的黑瓦吾岛、里无比岛和里格岛,成为湖中最具观赏和游览价值的三个景点,被誉为“蓬莱三岛”。
泸沽湖是我国西南高原上的一颗诱人的明珠,摩梭人称它为“谢纳米”,意思是“母湖”,母亲的湖。这里是东方古老神秘的“女儿国”,征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猎奇探胜者。这里的摩梭人是中国唯一的母系氏族。
摩梭人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由女性当家和女性成员传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称走婚),仍然保留着古代早期对偶婚特点的“阿夏”婚姻形态。
泸沽湖美丽的身形像一个马蹄印,相传这是格姆女神和她的“阿夏”瓦如卡那男神相会那晚,因缠绵沉醉,男神跨上神马刚准备离去时天就亮了,天亮后他再不能回去了,神马被缰绳一紧而踏下一个深深的马蹄窝,马背上的男神化成了东边回头望的瓦如卡那山,女神伤心的眼泪注满了马蹄窝,她自己化成了格姆山。这是一个被爱情的眼泪注满的湖泊。
你看懂它马蹄印形的故事后,再走湖畔的摩梭村寨,就准备好了一个畅游“女儿国”的美丽心情。一可看湖,二可看木楞子房和四合院,三可乘猪槽船游湖岛,四能在风情路上领略摩梭风情,五还可了解神秘的阿夏婚。
湖西岸美丽的落水村,因交通便捷和湖畔理想的位置,成为这个景区的代表性景观。扯挎山丫口立着一个横跨公路的彩门,彩门以下约米的路段是观赏泸沽湖全景的最佳地点。
在这里,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泸沽湖美丽的曲线轮廊,翠青的吐布半岛散在蓝玻璃镜面般的湖面上,格姆女神山(狮子山)在湖北岸姿容端庄。如果恰是春天,你的镜头下缘还是串串簇簇的红色山花。
扎美寺
扎美寺位于永宁乡皮匠街西北的古尔山脚下,东面与噶木山遥相对应,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五年,为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喇嘛寺。该寺是云南摩梭人和普米族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寺院。
金顶彩绘的寺院大门在阳光下尤其耀眼,寺内有一幢大殿北侧还有一个壮观的活佛殿建筑群。大殿门两侧的墙壁上绘着精美的宗教壁画,壁画前是金色的转经筒,殿内奉着宗喀巴像、达赖和班禅的台座,还有格姆女神及其他佛神的塑像。
偏殿内塑一金身弥勒坐像,高约12米,头饰五佛冠,手持如意宝珠,为典型藏式泥塑风格。四面墙壁绘六铺壁画,为倾佛教经变内容。线条精细,设色明丽,造型生动。系清代作品。
相传永宁寺寺址由西藏白教噶玛巴亲自戡定,用藏语翻译即为无敌之意。背依之山“增米瓦”亦与藏语“无法丈量之山”相同,寺旁村庄“巴搓古”又与藏语“巨大之汇集”同意。
还说寺名用藏语全称为“塔洛扎美归”,塔洛又是含有通往涅槃之路之意。佛无处不在,缘随遇皆是。
摩梭人最初信奉达巴教,这是一种驱鬼除邪,祭祀祈福的原始宗教,后因毗邻藏区,又信仰藏传佛教,并形成两种宗教共存的现象。藏传佛教育有着更严密的教义,它也更深地影响着摩梭人的生活。
媳娃娥岛
媳娃娥岛(原水寨岛),当地人叫蛇岛,夏日雨后岛上出来晒太阳的蛇格外多。美国植物学家洛克博士从前在蛇岛住过整整8年,他实地考察造访、收集标本,与摩梭人的联系非常好,摩梭人对这位已故的异国兄弟有深沉的豪情,所以在民间,多数人又称那座岛叫“洛克岛”。
泸沽湖永宁土司的大总管阿云山从前住在洛克岛,阿云山身世名门贵族,听说还有蒙古人血缘,系元世祖南征大理时在永宁的驻兵,元世祖驻兵南征大理结束北返的时分,留下一位蒙古将军在永宁做管民官,阿家这一族员即是这个蒙古将官的后嗣。
洛克岛上长满了茂盛的植物,岛中心的峰顶处有一个“玛尼堆”,玛尼堆附近的经幡,已被风雨洗刷得褪了色,它是洛克岛的象征。岛上最大的一棵树,是洛克博士上世纪20年代前期栽下的,如今是泸沽湖一级维护植物。
瓦拉别(摩梭人)传统文化
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温泉行政村位于永宁乡北部,瓦拉别是温泉行政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是一个摩梭人聚居的村落。
瓦拉别的达巴(祭司)阿窝·益史拖丁保留了一本摩梭人占卜的经书,共12篇,每篇记录一个月的吉凶日,共用32个符号,每个符号有固定的形、音、意,已初具文字的特征,是一种古老的、正在形成中的文字,只限于达巴占卜之用。其符号数量少,不能组成句子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只是达巴原始宗教的记事符号,处于象形文字初创阶段。摩梭人信仰喇嘛教,当喇嘛者多懂藏文。
纺织是摩梭妇女必会的手工艺之一,她们织麻布、土布缝制衣裤。酿酒也是摩梭妇女的主要手艺之一,酿制的酒分为咣当酒(白酒)和苏里玛酒两种。制革也是瓦拉别村的另一项手工业。
瓦拉别现存民居大体可分为传统母系院落、夯土结构院落和砖木结构非传统民居。传统母系院落占94.64%,是整个永宁坝摩梭村寨中保持传统民居建筑最好的村子。建房习俗也保持着传统面貌,包括择地基、择向、择日伐木、树男柱和女柱、砌火塘、进火等仪式过程。
摩梭人信奉本民族原始宗教达巴教和藏传佛教。有祭祀格姆女神习俗,祈求生育。此外还有祭天、祭山神、祭火神、祭水神、祭土地、祭五谷杂粮、祭牧神、祭祖等民俗活动。儿童取名传统习俗保存至今,先后由祖母或达巴、喇嘛、老师或家中男性老人为孩子取名。
成人礼也叫“穿裙子”或“穿裤子”仪式,是摩梭人的一项重要人生礼仪,一般在男女年满13岁时举行。摩梭人的婚俗有走婚制、共居和以娶嫁建立起来的一夫一妻制婚姻,母系家庭、父系家庭和母系父系并存的双系家庭3种形式长期存在。
地方美食—坨坨肉
坨坨肉可以说是彝族人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菜。坨坨肉顾名思意,就是把肉砍成坨坨煮着吃。凡猪、牛、羊、鸡都可以做成坨坨肉。各种坨坨肉中,以崽猪坨坨肉最负盛名。
彝族人吃坨坨肉的历史几乎和彝族文化本身一样古老。但凡来到丽江地区宁蒗县(俗称小凉山)的游客,都要品味一番彝族的砣砣肉。小凉山彝族的砣砣肉类似新疆的“手扒羊肉”,在制作上,一般是用鲜活肥硕的猪、牛、羊,立即宰杀后,大块朵颐,小者如拳、大者如碗,不放椒盐,氽入清水中煮至六成熟后,再放在筛簸之中轻轻撒上一层盐汗水沫。
吃时佐以小凉山土法腌制的一种干酸菜汤(有克油腥的作用),将砣砣肉抓在手上,边啃边嚼,由于这种肉做法特别,又不是很肥,吃起来越嚼越香,越吃越胃口开,所以,砣砣肉如今已成为小凉山的一道很有名气的风味菜。
后序
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横断山脉中段的川滇交界处,俗称“小凉山”,唐南诏时,北部地区称为“楼头赕”,初属铁桥节度,后属剑川节度。宋大理时属善巨郡。
彩云之南、秀色丽江、大美宁蒗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