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区有苗、回、彝等34个少数民族共余人;常年有经商、就业、求学等流动少数民族人口达余人。近年来,江阳区做深做实做细新时期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全区少数民族事业的不断发展。江阳职高被命名为全国第六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北城街道濂溪路社区创建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

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方向,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一)着力“三项机制”建设。一是在区民族和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形成全区城市民族工作领导机制,完善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制度,规范工作职责和分工,实现相关部门的横向协作。二是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民族宗教工作网络机制,完善纵向工作联络联系机制,推动民族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移,全面形成主体在区、延伸到街道、落实在社区、规范到点位的工作框架。三是完善调研和联络联系机制。区民宗部门牵头,通过定期走访、召开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座谈会等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骨干人员的联系沟通,大力宣传十九大等重要会议精神、党的民族政策法规等。

(二)完善“三类制度”建设。一是完善国家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有关制度。制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把城市民族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二是健全民族团进步教育常态化制度。制发《江阳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的意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等,将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三是完善城市民族工作检查监督制度。定期督促检查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少数民族服务体系建设等情况,增强基层党员干部主动参与民族工作的意识,使民族工作在基层得到有效拓展。

二、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一)找准时间节点扎实开展宣传教育。一是以每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契机,集中开展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基本知识、优秀民族文化等宣传,大力宣传民族团结的中国故事、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和先进事迹、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等。二是依托传统节日、民族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七进”活动,举办民族法规培训学习、知识竞赛、征文等,利用新媒体、广告牌、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平台,全方位、多形式开展宣传,全面营造浓厚宣传氛围,让“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

(二)“三个一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是塑造王扬勇等20余名紧贴民生、服务群众的省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二是评选一批涵盖学校、社区、机关、宗教活动场所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以及省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3个、全市城市民族工作示范社区共5个,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三是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推进社区完善城市民族工作示范窗口建设、1家企业完成民族文化之家活动中心建设,承办民族文化知识讲座和主题实践活动,设立“思邦科技”民族类奖学金项目,发挥以点带面的映射作用。

三、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途径,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创新治理

(一)推动流动少数民族服务管理跨区域合作。与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协议书》、与新疆驻川藏工作组(成都)建立对接联席会议机制、与盐源县签订民族宗教领域工作合作协议,交流干部到新疆沙湾县工作等,做好“两头对接”,在区域信息互享互通、矛盾纠纷化解、应急事件处理、人员信息收集及经商活动、就业等6项服务管理工作中实现联动共管和互通协作,全面加大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地的合作共管力度。

(二)推进城市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一是以访贫问苦与走访联系相结合,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在生产经营、复工复产、证照办理、就学就业、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疫情防控、权益保障等8方面依法做好服务管理工作,切实做到政策上扶持、经营上照顾、权益上保护、生活上关心。二是以座谈交流与民族文化主题活动开展相结合,着力联系联络。建立县级领导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对接联系制度,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引导帮助他们融入泸州城市发展及社区生活,提高服务管理的覆盖面和精准度。

四、以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抓手,促进城市民族工作精细化

(一)用好“党建+统战”模式,共建社区和谐美丽家园。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民族工作中的核心引领作用、社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少数民族党员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示范带动作用,共建党员与社区各族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二是引导少数民族党员群众参加社区、院落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选举,担任社区、院落党组织、民情议事会和自治小组成员,成为社区、院落自治的参与者、贡献者。三是聘请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专家学者、翻译和法律工作者共10余名担任社区特约调解员、宣讲员、志愿者等,有效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对社会工作的配合度和参与度。

(二)打造“1+N”活动平台,共享社区温馨精神家园。一是深入挖掘、整合社区资源或链接社会资源,在茜草街道匠心社区等地打造社区民族之家活动阵地,开辟社区少数民族“邻里中心”,设置“书画阁”“健身房”“练歌房”等功能区,搭建辖区内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二是组建文艺队、歌舞队、健身队等,以活动促进民族认同、以互动增进民族相知、以爱心传递民族相依,共同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和社区环境。

(江阳区委统战部供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