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木里很远,远在天边。
远在天边有两层意思:一是地理环境。这个鲜为人知的县域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结合部,平均海拔米,最高海拔米。境内群山连绵,雪峰耸立,构成了一派神奇而壮美的高原景象,同时也形成屏障,与世隔绝。全县1.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13.9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0余人居住,有藏、彞、汉、回、蒙、布依等22个民族,且以藏族人口居多,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二是历史沿革。木里自古盛行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的世袭土司制度统治了木里三百余年,直到年解放。土司制度苛刻残酷,等级森严,却也封闭有序,自成一体,形成一道人为的屏障,与世隔绝。千百年来,木里在世界之外神秘地存在着,有限的文字记载中,却是一致的惊艳而浓烈: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木里王国……上世纪20年代,美国探险家、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曾三次探访木里,用充满惊诧的文字,称她为“群山中不可思议的仙境”“上帝的花园”“黄教喇嘛王国”,称自己所到之处为“人类无法观看的景象”。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造就了木里人憨实厚道、随遇而安的性格。时至今日,木里的民风之淳朴,有口皆碑。然而,同样的原因也导致木里人视野狭窄,观念滞后,难思改变。尤其是在教育上,木里的教育水平长期居于所属四川省凉山彞族自治州末位,整个县域,每年高中毕业五百余人,仅考取几个本科生,甚至上线率为零。可人们对此不仅习以为常,而且还有一套心安理得的说法:木里地方偏远,条件很差,“学生在娘胎里就定了形”,谁也没办法……
于是木里人便沉溺于这种自我宽慰中,日复一日,难以自拔。
然而,另一方面,木里人对待教育的态度又极端分化:有办法的,都把孩子送出去,送去成都、绵阳、西昌、攀枝花,甚至附近的盐源县――只要能送出去,去哪里都比木里好。没办法的,干脆不让孩子上学。
木里的教育渐渐成为木里人内心的痛。
年,一场命中注定且意义重大的相遇悄然而至。
这就是,木里中学遇上了棠湖中学,一跃而成为教育扶贫的一个典范。
而今,七年过去了,木里创造了教育奇迹,被业界称为“伟大的改变”,为改变边远地区教育落后面貌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证。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未完待续)
《天边的学校》《天边的学校》再现了四川凉山
木里藏族自治县木里中学
用七年时间创造县中教育奇迹的过程
奇迹的发生,离不开每一个当事人身上
散发出来的“光”
贺小晴一个闲散之人,用文字和行走寻找心安
爱生活,爱自由
相信万事万物共生共存
在意那些安静的发不出声音的事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