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甫强
男,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市戒毒康复矫正服务中心副主任。
援彝三年来,该同志立足岗位、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先后荣获泸州市司法局“优秀共产党员”,凉山州委、州政府“凉山州脱贫攻坚优秀帮扶队员”,泸州市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脱贫攻坚援藏援彝先进个人”,盐源县大坡蒙古族乡党委、乡政府“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盐源县委组织部“新时代‘扶贫精英’”等殊荣。
凉山,一个离太阳很近,离城市很远的地方,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但它也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因其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硬骨头,是攻克脱贫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慰问群众时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再次谈到,他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希望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脱贫攻坚不负人民,这是共产党人的担当与使命,要想打赢这场硬仗,需要全国上下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年6月,四川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全省范围内发动广大干部开展综合帮扶工作,举全省之力助推彝区、藏区脱贫奔康。泸州市司法局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四川省委、泸州市委关于发动广大干部赴彝区藏区开展综合帮扶工作的号召,经过组织动员和层层筛选,最终决定选派周甫强同志赴凉山州盐源县大坡蒙古族乡大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脱贫攻坚援彝工作,在大凉山深处贡献泸州市司法行政系统的力量。
1
分隔与担当
冬季的早晨,鸡鸣打破了深山的宁静,阳光洒在金色的大地,村子周边还盖着霜,一间间低矮的木篓子里,早已冒出缕缕炊烟,周甫强便同其他驻村干部一起,把结了冰的水烧热后洗脸漱口,从火塘里掏出几个烤土豆,拍拍上面的灰,就趁热当早饭吃。
“今天,我已经跟你打了几十次电话,都无法接通,真的很担心你,吃了午饭没,是不是又吃方便面……”妻子焦急的问道。“不用担心,我会注意安全的!现在给你打电话过来,我都是走到离村委会一公里之外的山埂上,等到了两三格手机信号。”村委会停电、没水、无网络、手机没信号,无法烧开水,吃方便面都要到离村委会五公里外的农家小店买后泡着吃,这些都是他经常面临并且需要克服的重重困难。
“爸,您什么时候回来?我已经几个月没见到您了。听妈妈说,您那边又下雪了,路滑,您出行要注意安全哦!”儿子在电话里关切道。临近年春节,电话那头的亲人早已企盼着他回家。
儿子小学毕业考试刚刚结束,还没跨进中学校门,他便离开家人,到凉山当了一名驻村扶贫干部,将近公里的距离将他与家人分隔两地。每当电话接通,家人诉说儿子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已经从年级30多名下滑到多名,叛逆不听话,执迷于游戏,他心里怎不内疚?但他时常同家人交心,也时刻勉励自己:“我除了是一位父亲,还是一名共产党员,组织选派我参与脱贫攻坚是对我的信任,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期望。”
他初到村上,感觉什么都不习惯。吃饭,苍蝇在碗边萦绕;睡觉,蚊子多得撞脸;出行,悬崖峭壁心生畏惧;交流,听不懂只能用手势……时间渐渐过去,他便融入到了当地干部群众中,逐渐适应那里的生活。两三个月,他瘦了十来斤,古铜色的皮肤同当地人没什么两样。“参与扶贫或许会后悔两三年,但不参与扶贫我会后悔一辈子。”在是陪伴家人,还是援彝扶贫的抉择上,他毅然选择坚守。
2
“异客”变“亲人”
时间回到年6月,他所在的单位刚组建不久,医院的揭牌启动,而他也在整理自己的东西,准备去更远的地方——凉山。等待他的不再是舒适的办公条件,不再是便捷的城市生活,不再是熟悉的亲人同事……
他所驻的村——大地村,位于盐源县北部小金河锦屏库区沿线,与木里藏族自治县毗邻,距县城多公里,是一个典型的由蒙古族、汉族、彝族、藏族和苗族组成的多民族山区贫困村。海拔高、地势险、交通差、灾害多、土地贫、无产业是这个深度贫困村的特点。年由于扶贫政策为该村修建了通村公路,全村户名群众仍然需要六七个小时才能走出去。
(到县城的路上)
初入村子时,“异客”成为他的标签,也是摆在他面前的最大困难,要想开展好工作,首先就是要赢得群众的亲近,让群众不认为他是外人。以心换心,以诚相待。把群众当亲人,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为此,他虚心向乡、村干部请教,了解历史文化,尊重风俗习惯,学习民族语言,让交流变得更亲切,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也渐渐被拉进了。
(入户了解困难情况梳理发展潜力)
由于开展工作需要在村里生活,所以他在村里也结识了许多“亲戚”。他们有需求,主动帮助,红白喜事,与他们同庆。少数民族同胞重感情,讲义气,时常还把他留在家里吃两个土豆、剥几颗核桃。援彝工作,让他更加清楚地明白什么是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体现在日常小事上,只有什么事都为群众着想,为群众解难,为群众奔波,才会赢得群众的信赖。
(看望五保户老人)
(开展乡村治理,进行“四好”创建)
3
火塘会客厅
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刚到村子的一个多月,他便与驻村队员和村组干部一起每天早出晚归,在贫困户的门前院内、羊肠小路和田间地头奔走,为的是全面掌握40户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收入来源和发展潜力,便于明确思路,精准施策。
(同村组干部一起入户调查收入情况)
走访贫困户工作不同于城里考察调研,这里没有车辆随行,唯一能靠的就是一双沾满泥的脚。有些贫困户较远,翻山过坎,需要徒步近三个小时路程。
(去小组入户路上)
他每次来到贫困户家中,都习惯与群众围坐在火塘边,与他们面对面的拉家常。凉山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房间内的火塘里终年烟火缭绕,白天煮饭,晚上烤火,火塘已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设施。吃饭聊天,大家都围坐在火塘周围,火塘也渐渐成了群众与扶贫干部倾心声、拉家常的会客厅,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驱走了寒冷,也带来了光明。
(火塘边与群众倾心声拉家常)
(与群众同劳作同做饭)
“家里喂了多少只鸡,养了多少头猪,花椒核桃收获了多少斤,野生蘑菇卖了多少钱,农闲时节在哪里打工,家里孩子读几年级,有没有人生病……”群众淳朴,凡事都希望能看到实效,刚开始有些群众还会抵触,但随着帮他们争取到广东佛山外出务工、江阳区帮扶的鸡苗、产业扶持项目等,帮他们联系企事业单位以购代捐,在家门口就能将喂养的牲口卖出,增加了家庭收入时,才慢慢接受了扶贫干部。如今,每次走到贫困户家中,他们都会主动告诉面临的困难,而他则是将这些困难收集整理,能及时解决的,便与驻村队员和村组干部协调解决,解决不了的,上报乡党委政府,由上级综合协调施策。
4
大山希望梦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这是彝区小朋友喜欢唱的一首歌曲,每天都响彻在大山深处的幼教点。
他所在的大地村基础设施落后,加上锦屏电站库区阻隔,出村非常困难,求学成了孩子们面临的最大困难。但是他们赶上了国家扶贫好政策,在村委会设立了村级幼教点,两名老师负责全村孩子的学前教育工作。不过,孩子们依然穿着破旧,有的甚至冬天没有一件暖和的衣服。为了改善他们的学习生活条件,他积极向原单位汇报,争取资助。
年11月,泸州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辜继杰同志率队深入凉山,来大地村看望贫困群众,给孩子们带来了许多书籍和体育器材。年5月,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孩子们收到了远方送来的最珍贵礼物——泸州市司法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林涛同志一行带来的学习用品。孩子们的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幸福与感激。
“不要把孩子留在山里。”“学好知识便能走出大山。”把这些道理植根于群众的心中,他坚信,只要将扶贫、扶志和扶智相结合,定能浇灌出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花”。
年5月,周甫强圆满结束援彝任务,离开了帮扶三年的大地村,但他的心永远与大地村的群众在一起的……
E
N
D
年第期
原标题:《真情帮扶守初心青春绽放洒凉山——记周甫强同志的援彝之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