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哪家医院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29/9506104.html
                            

为落实四川省委、眉山市委关于切实做好援彝工作要求,青神县于年6月,选派精兵强将,助力凉山彝区脱贫奔康。在选派的17名干部中,专技人才7名,干部10名,其中有90后的热血青年,也有60后的业务中坚。他们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与彝家儿女共同经历、共同推动、共同见证大凉山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进程。

援彝夫妻档

收获“卡莎莎”

“卡莎莎”是彝语中表示“感谢”的意思。年主动申请援彝的雷昆是一名女同志,现在是凉山州昭觉县特布洛乡呷租卡哈村驻村工作队中的一员。初到凉山州,环境艰苦,设施滞后,生活不便给了雷昆不少挑战。

“我居住的地方海拔米,每年10月过后,道路结冰,水管结冰,做饭、洗澡都不方便。”正是如此,更加坚定了雷昆帮助彝族同胞过上更好生活的决心。“记得第一次去走村入户时,树林里蚂蟥很多,当时也没太注意,结果到了村民家里,才发现好几只蚂蟥钻到小腿里头去了,后来还是有经验的老乡帮忙挑出来的。”说起当时的场景,雷昆仍然心有余悸。

援彝之初,雷昆走村入户,摸清底数,准确掌握村情民情,因户施策,制定了帮扶措施,依托农民夜校和党建约会平台做好花椒、种草技术培训等。如今,呷租卡哈村栽种的亩大红袍长势良好,成活率超过90%;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坚持每月组织村民开展“五洗”活动,切实解决了农户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陋习”。

“如今群众一看到我,就竖起大拇指说‘雷昆卡沙沙,青神瓦吉瓦’,我总爱笑着纠正‘共产党卡莎莎,习近平总书记瓦吉瓦’。”讲到这里,雷昆有着满满的获得感。

雷昆(中)给贫困户宣传政策

一样投身彝区扶贫的还有雷昆的丈夫蹇玉平,这对援彝夫妻档在彝区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原因是妻子住山上,丈夫住山下,山高路陡,冰雪湿滑,一两个月都不能见上一面,这五公里的山路,硬生生把小两口变成了当代的“牛郎织女”。

蹇玉平年—年在阿坝藏区支教,援藏期满,他又主动请缨,与妻子雷昆一道奔赴大凉山—昭觉县支教。在昭觉县呷租卡哈村小学,他是唯一的汉族老师,被安排到学前班,教小孩子的普通话。

“一到班上,便遇到了教书以来从未碰到的困难,全班学生几乎都不会说汉话,更不用说普通话了。”为了解决沟通难题,蹇玉平通过肢体语言,边说边比划,渐渐的孩子们学会了简单的常用语。

“老师您看,我的手洗得很干净哦!”除了教知识,蹇玉平还着重加强孩子们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他们勤洗手、勤洗脸、勤剪指甲。另外,考虑到彝区冬季干燥,小孩子的脸、手皲裂,他还特地准备了爱心护肤霜等生活用品。从陌生到熟悉,孩子们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外来的“汉呷”(彝语“汉呷”是汉族的意思)老师。

年6月—年底,蹇玉平教过语文、数学等学科,带了3班、余名学生,1年近课时,接近内地2倍。在他的教学下,学生基本掌握普通话日常用语。他也融入彝区,成为了孩子们学习上的老师、生活中的保姆、思想上的引路人。蹇玉平说:“其实我和我爱人都觉得应该来做这件事,条件虽然艰苦,但这磨砺了我们的品性与意志,是我人生中最可贵的一份经历!”

蹇玉平正在为昭觉县特布洛乡中心小学学生剪指甲

不负韶华

青春与索玛花共绽放

“没事,我搞得定!”这是在孩子百日宴时张华妻子的回复。年主动申请援彝的张华,现在在金阳县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年张华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因为工作没能出席孩子的百日宴,半夜里编辑短信向妻子道歉,结果得到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

“这两年多里,我唯一愧对的就是对家人的照顾,对孩子的陪伴。”正是因为这份愧疚,更加坚定了他要为孩子树好榜样,不负组织的重托和彝区人民的期盼的决心。

在工作中,张华积极下乡实地考察,与彝区同胞同吃住,下足功夫,扎实做事,尽全力帮助金阳打通物流体系的最后一公里。

在张华的努力下,对上争取商务扶贫资金万元,全部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已建成商务中心、物流体系等项目7个,还有7个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中;开展电商培训31班次,为金阳县培养电商人才余人。

张华说:“三年的援彝经历,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金阳俨然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的青春和索玛花共同绽放。”

青神县援彝干部张华(右一)到则祖乡演丁子村调研脱贫攻坚情况

品尝“五味”支医路

“艾防”不止步

“不成行不知其中的辛酸,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从事‘艾防’工作后,我才知道凉山州“艾防”工作的酸甜苦辣辛。”王英是年来到美姑县,现在在井叶特西乡卫生院,任艾滋病防治专职干部。

想起刚接手“艾防”工作时,有被患者误解的酸,有工作得到支持的甜,有想念家人的苦,有工作压力的辣,还有条件恶劣的艰辛。

井叶特西乡交通闭塞,经济匮乏,人们接受文化教育层次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对艾滋病防治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刚开始接手工作时,与患者交流困难。有一次我们工作组去摸排辖区内患者的感染、治疗情况,结果患者不配合,用水泼我们,硬生生把我们撵了出来。”王英回想起来,感慨颇深。“现在,在我们援彝干部的带动下,当地愈来愈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艾防’工作队。我现在除了日常工作之外,还尽可能多的将防艾专业知识传授给他们,争取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在王英所在的“艾防”小组的带动下,全乡“艾防”人员共同努力,“艾防”重要指标得到了巨大突破。截至年11月,治疗率由年7月的38%上升到91%,治疗有效率从28%提升到90%,单阳性家庭的传播率由16%降到0,未发生母婴传播。

王英说:“接下来,我们将利用农民夜校或村广播站,用彝语来宣传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和惠民政策,提高广大群众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教育引导群众用健康、科学的理念指导自己的生活行为。”

王英开展走访工作

在青神援彝工作组这支队伍中,还有90后青年民警李佳俊、55岁的专技人员吴念彬等17名干部人才,他们分别在彝区的喜德县、美姑县、布拖县、昭觉县、盐源县、金阳县等6个县援彝扶贫,最远的距离县城多公里,海拔最高的驻扎地近米。尽管条件艰苦,相隔遥远,但是这个团队两年多来始终保持高昂士气,始终团结守望携手向前。援彝两年半,他们在彝区出行距离共计超过10万公里,走访群众户,诊疗病人人(次),支教学生人(次),联系帮扶资金(物资)近万元,助力实现支援的6个县、8个村、户群众整体摘帽脱贫。他们当中,有1名同志获得省级表彰,6名同志获得市(州)优秀,其余同志均获得过其他层级表彰……这群大凉山下的青神人,用青春和激情书写了一曲民族和谐、共同奔康的忠诚之歌。

青神县援彝干部李佳俊在李子乡洛礼村幼教点充当义务教员

吴念彬(中)与同事在喜德县贺波洛乡跃进村二组,入户了解贫困户俄史加佳收入情况

来源:青神县委组织部

原标题:《党的女儿⑦干部人才携手扶贫路真情援彝谱忠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060.html